“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为明万里长城从老龙头开始的第一座重要关隘。
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如今,天下第一关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近年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坚持“党建+旅游”工作理念,着力发展党员志愿服务,依托“老龙头”“天下第一关”等旅游资源,打造集党建宣传、便民服务、文明引导为一体的特色党员志愿服务基地——“红色驿站”。
天下第一关景区内的“红色驿站”。
7月8日,记者来到天下第一关景区,看人流往来间,这座驿站及周边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镜头一:上午10时,“红色驿站”门前,问询、求助的游客络绎不绝
“同志,请问厕所在哪里?”
“小伙子,兵部分司怎么走?”
“能接点儿水喝吗?”
……
党员志愿者为游客指路。
从早上8时30分开始,身着“红马甲”的谭炜就站在“红色驿站”门口,不停地解答游客的询问。谭炜是山海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今天,他作为党员志愿者来到“红色驿站”为游客提供服务。
“大多数游客是来问路的,所以来之前,我先熟悉了景区的路线和景点位置,以便能准确地为游客提供帮助。”谭炜说。
谭炜身后是设在天下第一关景区的“红色驿站”,这座仿古建筑和周围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融为一体,“红色驿站”字样的牌匾和鲜红的党旗让它显得与众不同。
走进驿站,环视四周,这里分区明确:志愿服务区、休息区、阅读区、失物招领区……游客在这里可免费享受医疗救助、无线上网、电子设备充电等服务。进入旅游旺季,山海关区55家区直单位轮流选派党员到“红色驿站”从事志愿服务。
近年来,山海关区立足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先行区目标,开创“旅游+党建”新模式,倾力打造“红色驿站”党员志愿服务“微阵地”,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温暖。
党员志愿者给游客处理伤口。
按照“面积不大服务贴心,功能齐全方便群众”的目标,“八个一”服务项目(一把公益伞、一本记录簿、一份地图册、一本宣传画、一杯温开水、一个针线包、一只急救箱、一件防雨衣)将“红色驿站”打造成连接游客的大窗口。
“我们建‘红色驿站’党员志愿服务基地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把党的建设延伸到基层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游客随时随地能够看到党的阵地,得到党员的服务,感受到党的温暖。”山海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振元表示,“红色驿站”党员志愿服务作为“党建+旅游”的一次创新和尝试,力求真正把党建引领体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
镜头二:上午11时,天下第一关广场上,一群游客在听“青年服务先锋队”队员的讲解
“我们眼前看到的就是天下第一关城楼,是山海关城的东城楼,又称‘镇东楼’,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距今已有六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记者看到身着白衣黑裤的党员志愿者杨迪月手持小话筒,在一群游客中间激情澎湃地讲解着“天下第一关”的历史。
杨迪月是山海关区第一关镇政府工作人员。今年4月下旬,山海关区开展“关城文旅服务党员先锋实践”活动,在全区选派50名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组建“青年服务先锋队”,在“红色驿站”担任志愿讲解员,杨迪月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先进行了集中培训,主要学习了解区情实际、旅游资源、接待礼仪和沟通技巧等。”杨迪月说,头一次接触这样的服务工作,既感到新鲜,又充满挑战,“讲解词很长,仅‘天下第一关’部分就有1万多字,因为我不是本地人,对这段历史有点陌生,所以背起来挺困难的。”
青年党员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
培训结束后,“青年服务先锋队”队员们就来到景区开展服务。“当时正赶上‘五一’假期,游客特别多,找我们讲解的游客也多。”山海关区委办工作人员张蕾蕾说,第一天的讲解令她记忆犹新,虽然之前已经把解说词背得滚瓜烂熟,但到了景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她心里仍不免紧张起来,总怕忘词儿,也怕声音小游客听不清楚,第一场解说下来她已是满头大汗、口干舌燥。
不管如何辛苦,只要游客满意,“青年服务先锋队”的队员们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一位年长的阿姨在听我讲解时说,她三四十年前曾来过山海关,当时的景区和现在有些不同。由于我对景区的过去了解很少,当时没能介绍出更多情况。讲解结束后,我查找相关资料,并找到对比图片,又给阿姨讲了其中的故事,她听后非常满意,连声道谢。”张蕾蕾说。
说话间,王一凡结束一轮讲解回到“红色驿站”。他是山海关区园林中心的工作人员,从今年5月份至今,已经参加了多次志愿讲解服务,觉得受益匪浅:“既发挥了党员先锋作用,又锻炼和提升了个人素质能力,对山海关古城历史和长城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镜头三:中午12时,山海关古城内,穿着印有“古城志愿者,有事您找我”白色背心的党员志愿者正在给游客引路
在天下第一关景区,每一块斑驳的青砖都镌刻着历史的印痕。来此旅游的人,不仅沉迷于聆听这里的传奇故事,还会踏访古城的民俗民风。
青年党员给游客介绍景区情况。
“我们古城街道与天下第一关景区同处山海关古城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我们的社区治理呈现出‘三多’特点,即社会结构多元、群众需求多样、管理线条多头。”山海关区古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戎艳丽告诉记者,这“三多”投射到具体工作中,就是一个个短板和难点,比如经营秩序、环境卫生、安全隐患、交通拥堵等。
青年党员给游客讲解景区历史。
为了根治各类难题,规范古城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古城街道党工委以“全方位、无死角、精细化、高效能”为管理目标,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凝聚11家驻古城单位资源和力量,构建起协调一致、反应快速、工作到位的古城旅游综合治理体系。
“我们定期汇总大事要事、难事急事,及时征集游客和辖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并将其纳入联席会议民生议题,再联合党建联席会议的11家涉旅企事业单位,商量对策,解决问题。”戎艳丽说,他们先后组织开展了车辆停放管理、营运三轮车集中整治、骑马拍照集中整治、共享单车摆放整治等联合执法活动,常态化推动古城旅游环境秩序“洁、净、清、美”。
“‘党建联席会议’联动机制推动了各类组织参与古城综合治理,本质就是以居民和游客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服务群众响应机制,着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真正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戎艳丽说。
记者:安淼 文/图
编辑:杨宏璐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