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
万山朱砂古镇推出全新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通过角色扮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劳动者,在青砖灰瓦间重现火红年代的奋斗场景,带领游客遇见“穿越时空”的劳动者,感受劳动精神的传承与魅力。
“敲打的时候,铁要放平,落锤要稳,打出来的铁锹才匀称……”
五一假期,在朱砂古镇那个年代一条街的“打铁铺”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姚伦军戴着竹编的安全帽,穿着蓝色的工装,扮演起了那个年代的劳动者,手把手教游客使用打铁工具。
“我父亲以前就是打铁工人,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对这一行也很感兴趣,看到朱砂古镇招聘NPC的工作,我就来应聘了,希望把父亲他们那一代人的劳动精神传承下去。”像姚伦军这样的角色扮演者整个景区有17名,他们都是当地群众,部分扮演者还是“矿二代”,他们在“茶馆”、时光邮局、打铁铺等场景工作,从“地下掘矿”到“地上筑梦”,重现那个年代的“挖矿岁月”,成为游客触摸历史的“活化石”。
“体验过打铁之后才真的能感受到父辈们,在那个机械如此落后的时代有多么辛苦。”游客陈飞说。
“打铁真的太累了,我就试了一会儿都出了一身汗,可想而知老一辈们的艰辛,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最需要学习的就是父辈他们那样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游客李昶蓉也深有感触。
在“时光邮局”铺子里,王师傅正在帮写书信、盖邮戳。今年60岁的王师傅曾是原贵州汞矿井下工人,也是一名“矿二代”,过去主要承担井下凿岩、打矿洞、挖矿石等工作。从井下挖矿到邮递员“扮演”,王师傅从“卖劳力”转为“卖情怀”,褪色的工装换成了绿色的角色服,矿工的坚毅与邮递员的温情完成了岁月的交接,景区的火热发展也让他的内心感慨万千。
“听说我要去扮演邮递员,家人还笑我大老粗搞什么文艺。以前觉得挖矿是个劳动,现在觉得把以前矿工的苦与乐说与年轻人听,也是一种‘劳动’,扮演过去的这些角色,特别亲切,有种回到那个火红年代的感觉。”王理光说。
过去,万山因汞而兴,后因资源枯竭陷入发展困境。为加快推动转型可持续发展,2015年,万山区对原汞矿遗迹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将其打造成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此后,朱砂古镇不断完善旅游设施和业态,建成了“那个年代”一条街、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等,饭票、摇臂钻床、汞矿发电机、采矿工人锄头、老电话、打铁炉等工具和物品一一陈列在游客眼前,并将曾经的工人子弟招募进来,组建一支“NPC”的队伍,还原“那个年代”人物角色和工作场景建,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那个年代的光辉岁月。
“早就听说万山有个非常大的汞矿,今天走进朱砂古镇才真切感受到了能代表一个年代的工业文明是多么震撼,成千上万的汞矿工人们为了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游客刘安云说。
这个五一,当游客在老矿区触摸历史、体验劳动时,看到的不仅是工业遗址的华丽转身,更是一种精神的永续传承。劳动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创造物质财富,更在于它所承载的信念、智慧与情怀,在时代变迁中永不褪色,致敬每一位劳动者。
(区融媒体中心 刘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