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4月11日,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活动正式启动。2025年“五一”假期,是2025年“羊城八景”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后的首个长假。不少游客来广州旅游时的“打卡点”,为历史上的“羊城八景”。
从宋代至今, “羊城八景”评选持续进行。有的“历史八景”,已经消逝;有的“历史八景”,依然有活力;更有的“历史八景”,以新的面貌、新的揽客方式吸引游客目光,展现广州的新活力。
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访广州,记录“历史八景”焕发新活力迎接游客到访的场景。
作为广州“市肺”的白云山,自宋代以来有11次入选“羊城八景”,不同时代注入不同内涵,堪称千年城脉的文化地标。“五一”假期首日,白云山迎来大批游客,历史景点与创新体验交织,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宋代“蒲涧濂泉”到当代“云山叠翠”,白云山不仅承载着广州的文脉记忆,更通过科技赋能、生态扩容和文化IP打造,焕发出新的活力。
八景评选史:白云山的千年“景”缘
白云山与“羊城八景”的渊源,最远可追溯至宋代。据清康熙《南海县志》记载,宋代“蒲涧濂泉”以山涧飞瀑之景首度入选,成为广州最早的山水人文符号。元代,“白云晚望”因登高观霞的诗意场景跻身八景。清代“景泰僧归”则以古刹禅意吸引文人墨客,成为禅宗文化的缩影。至此,白云山奠定了“云山珠水”的地位,成为历代“羊城八景”评选的核心区域。
新中国成立后,白云山的“景”之生命力随城市发展不断迭代。1963年,“白云松涛”以松林风韵入选,呼应彼时生态修复的成果;1986年“云山锦绣”展现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绿化成就;2002年及2011年两度当选的“云山叠翠”,则凸显生态保护与城市融合的新高度。
历代评选背后,是广州从农耕文明向现代都市转型的缩影:宋代文人的山水诗画、元代市井的烟火气息、近代工业的生态觉醒,皆凝聚在白云山的层峦叠翠中。
值得一提的是,白云山的文化基因始终与名人足迹交织。郭沫若游览白云山时在白云松涛处挥毫对联“旭日朝霞红雨乱”,文化名人章以武更力推“云山叠翠”为新八景代表,提议将康有为、孙中山等历史人物塑像融入景区,以人文精神滋养自然景观。这种“山水为骨、人文为魂”的特质,使白云山成为广州城市精神的永恒象征。
今日逛八景:五一假期的“云山热”
“五一”假期首日,记者走访白云山景区看到,现场游人如织,明珠楼、摩星岭、云台花园、鸣春谷等景点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为吸引游客,白云山景区“五一”假期推出“文化+运动”双线活动。在明珠楼景区举办的“魔童哪吒欢乐嘉年华”市集活动,设置了哪吒IP文创、非遗草编,网红水枪、泡泡机等娱乐设施,为游客打造沉浸式场景和互动体验,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在白云山云溪植物园的自然教育馆,“青山同脉万物共知——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联合科普活动”展出30幅动植物科学画,吸引众多游客围观,让游客深入了解岭南本土的植物和动物科学知识,激发大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
记者从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了解到,“五一”假期首日,白云山共有约12项活动同步开展,覆盖明珠楼、麓湖公园、云萝植物园、摩星岭、鸣春谷、云溪植物园等热门景点,包含运动、科普、志愿、展览、演出等丰富形式。
老八景新活力:新旧交融续写八景故事
自2011年“云山叠翠”入选以来,白云山在守护历史底蕴的同时,不断拓展边界。云溪植物园和云萝植物园作为“城园融合”体系的典型代表,为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州故事开辟了新空间;云山丛林飞跃探险乐园的引入更吸引年轻群体:摩星岭步步高观光扶梯让游客体验“云端漫步”。
未来,白云山的“上新”计划更具野心。记者从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该局将从提升生态品质、深化文商旅体融合、强化智慧运营管理、加强区域部门等全方位合作四方面发力,积极参与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打造特色生态景观,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生态监测,维护生态平衡;深入挖掘白云山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将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建设和活动策划中,推出文化主题游览线路;搭建智慧景区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优化游览路线和服务设施布局,提供智能导览、在线预订、快速入园等便捷服务;与周边景区、社区、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打造旅游联合体。
白云山的蜕变是广州城市发展的缩影。从宋代山涧到现代绿洲,它始终以包容姿态拥抱时代浪潮,千年白云山,以新旧交融的笔触续写着“羊城八景”的故事。
统筹|刘云
执行|梁怿韬 陈玉霞
文、图|记者 徐振天 实习生 李彦彤
题图|肖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