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登高石景山,换一种方式爱上北京城
你可能会以任何方式去了解北京城,但可能不会想到以攀登石景山的方式。这是一座矗立在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园西北隅的小山,“石景山区”的得名正是因为此山。
在北京的诸山中,石景山不那么有名,但在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吴文涛的眼里,它非常重要,是了解北京城历史和今天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由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和「为你读诗」一起推出的《诗意石景山——情景走读课》活动中,吴文涛以一把折扇做譬喻,她说:“石景山是扇柄,永定河是扇骨,随着历代永定河不停地摆动形成的扇面,构成了我们今天的北京城。人们把永定河称作北京的‘母亲河’。一切都在变,石景山就像一枚坚韧的钉子,始终屹立在这里。”
这也正是《诗意石景山——情景走读课》活动第一站选择在石景山的原因。活动选择在端午前夕举行,浓浓的端午氛围,更引起了参与者的共鸣。大家在移步换景的登高中,反复校正自己对石景山、对北京的认知坐标,从而更深地读懂了北京,也感受到端午节作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的别样魅力。
本次活动,除了吴文涛,还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董梅、石景山古建群文保所讲解员任晓阳、京绣传承人刘晓燕、青年笛箫演奏家张钟中、中央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张莉莉、古琴演奏者赵峻铎等加盟。主办方还开放了报名通道,邀请市民朋友参与其中。活动结束,他(她)们迫不及待询问下一次走读的时间。
活动花絮
端午将至,主办方邀请活动参与者们以艾草水净手
「为你读诗」总编辑张炫煮茶迎客
青年笛箫演奏家张钟中即兴独奏,拉开活动序幕
古琴演奏者赵峻铎弹奏古琴曲《离骚》和《高山流水》
站在石景山山顶,俯瞰首钢园乃至整个北京城
守护北京的母亲河
站在石景山山顶,看永定河自西而来,向南而去。一些年轻人对永定河可能有些陌生。近年来,随着我们对“三个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视,大家对永定河的兴趣才慢慢浓厚起来。
而吴文涛关注永定河,在几十年前就已开始,她为认识、宣传和推广永定河文化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她介绍,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涔山北麓的天池,流经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为过境北京最大的河流,也是最古老的河流。
在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吴文涛的眼里,永定河十分重要
至于为什么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吴文涛给出几点理由:
第一,永定河水出山后所形成的洪积冲积扇,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地域空间。
第二,永定河上古渡口和与其相联的南北陆路大道,是北京城原始聚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永定河的水曾经长期是北京人生活、生产的重要水源。
第四,永定河中上游地区历史上是茂密的森林,为北京城提供了丰富的建材和大量的木柴木炭。
第五,永定河还凭借自身的运力,承担着这些建材和能源向北京的输送功能。金、元、明、清的时候,北京永定河的一部分水,还曾经输入北运河,为漕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永定河还是一条文化的河,是一条重要的民族融合的走廊。通过这个河谷地带,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民族发生一些物质上、商贸上的往来以及人员的交流。所以,这条河道不仅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走廊,它还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输送的通道,是一条文脉。这条文脉为北京城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吴文涛说。
吴文涛强调,作为永定河出山口地区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石景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使它成为观察永定河的最佳地点,历代帝王、官员常来此勘探、了解水情。
据文字记载,最早登临石景山兴修水利的,是三国时期的刘靖。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在梁山(今石景山)上观察地形之后,命部下修了一道拦水堤坝(即戾陵堰),将河水导入水渠,再经高梁河东流,“灌田岁二千顷,凡所封地百余万亩”。吴文涛高度评价这套灌溉系统,“(它)自魏晋以后一直都在陆陆续续地续修和重修,为周边的农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北京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戾陵堰和车厢渠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本地区的开发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因此,很多水利方面的研究者,把它和四川岷江上的都江堰相比较,视其为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
但由于永定河源出黄土高原东部,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加之金元时期在上游流域大规模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环境逐渐恶化,让永定河时常成为京西的危险所在。河水中泥沙含量增加,曾经的“清泉河”,在元明时被称为“浑河”“小黄河”“无定河”。
到清康熙七年(1668年),永定河又闯了大祸。它决堤而出,洪水直入正阳门,连午门的一角都冲坏了。永定河的水患一直困扰着康熙皇帝。他为治理永定河水患,多次来石景山一带巡查。他有一首诗叫《石景山望浑河》:
“石景遥连汉,浑河似带流。沧波日滚滚,浩淼接皇州。”
或许正是一次次登临石景山,让康熙下定了治理好永定河的决心。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官方疏浚河道,加固河堤,使此河得到治理。随后,康熙帝赐浑河名为“永定河”,沿称至今。
站在石景山功碑阁,看西山日落,看永定河从旁边流过
一座山和一座城、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石景山是北京城区俯瞰石景山区乃至北京的一个极佳观测点,也是了解北京城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石景山古建群的修缮和陆续开放,揭开了石景山的神秘面纱,让更多人得以亲近。
任晓阳介绍说,石景山并不高,海拔仅183米,但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上古迹众多,有始建于晋唐的寺庙,有唐代开凿的藏经佛洞,还有明代建的道观,尤以佛教金阁寺和道教碧霞元君庙为著,佛道两教并存于一山。
这次登高,在山腰处的碧霞元君庙,大家听着青年演奏家张钟中的笛箫演奏,但也控制不住对碧霞元君庙的好奇。
有读者问:“碧霞元君是谁?”任晓阳介绍,她就是传说中东岳大帝之女。在民间传说中,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而石景山的这座庙,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年间,是由正德皇帝的近侍太监钱宁出资修建。公元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驾临碧霞元君庙,据《明武宗实录》记载:“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上微行石经山,经玉泉亭数日乃还。石经山寺,朱宁所营建也,穷极壮丽,乃邀上幸焉。”“石经山”就是石景山,朱宁即钱宁。他因深得明武宗宠信,被赐国姓,改称朱宁。
在碧霞元君庙,我们想象它曾经“穷极壮丽”的景象。而它,还有一副充满世俗和烟火气的模样。任晓阳介绍,明清以来至民国期间,石景山庙会每年都以碧霞元君庙为中心举行。据说农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诞辰,石景山庙会是围绕着庆祝碧霞元君诞辰举办的。彼时,山道两旁商棚鳞次栉比,山上山下往来赶庙会的香客络绎不绝,烧香拜祈,求子求福,祈盼保佑。
现在的碧霞元君庙,经过修缮,在保护呼应历史底蕴的基础上被打造成“新中式茶空间”。在这里,三两好友,就着一壶清茶,一碟糕点,谈心、品茗,感受在紧张工作之余那份难得的清闲和清凉,“偷得浮生半日闲”。
逛完碧霞元君庙,任晓阳带着大家往石景山山顶攀登。
石景山古建群文保所讲解员任晓阳(居中拿话筒者)带大家一边攀登石景山,一边讲述它的历史
一行人经过一排很有年代感的房子。任晓阳说,这是龙烟专家楼。龙烟专家楼原来叫龙烟别墅,1919年首钢建厂从美国贝林玛肖公司购进一座250吨炼铁的全套设备,并且聘请了美国工程师格林前来做高炉安装和技术指导,这座龙烟别墅就是为当时格林及他的团队办公和住宿使用的,因为龙烟别墅是用挖一号高炉的炉基挖出来的青山石垒砌而成的,青山石呈青白所以首钢人也管他叫白屋。后来经过数次维修,基本保持原貌,现在被列入“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
一路攀登,石景山山顶已经遥遥在望,一座覆盖着黄琉璃瓦的三层亭阁出现在眼前,造型有些像颐和园的佛香阁。任晓阳说,它是1992年由首钢集团建造,现在经过修缮,成为集登高观景、艺术展览、休闲咖啡、打卡文创于一体的现代文旅新空间。
终于,登上功碑阁,所有人一阵欢呼雀跃,有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下午阳光正好,天空明媚,远山如黛,首钢园著名的冷却塔和首钢滑雪大跳台都在脚下,还能看到远处的西山、中央电视台塔、北京市最高标志性建筑“中国尊”……
一览众山小,首钢园著名的冷却塔和首钢滑雪大跳台也都在脚下
想起清朝康熙皇帝也多次来石景山一带巡查,并写下《石景山东望》:
“车书混一业无穷, 井邑山川今古同。地镇崚嶒标异秀, 凤城遥在白云中。”
在康熙眼里,站在石景山远望,看到的不仅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是车同轨、书同文、天下一统的大好河山。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如今,活动参与者们走在古老的建筑群和风景里,也享受到现代化的便利。在功碑阁最上层,一边听专家讲授石景山和北京文化,也抽空品茗、拍照、听古琴演奏,放松自己。
从山脚登上山顶,不长的距离,却好像走过漫长而宏大的北京历史。石景山,这座“仙山”曾目睹庙宇众多、香火缭绕,皇帝登临的盛况,见证了中国北方最大的钢铁厂——首钢集团——在这里拔地而起,也定格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谷爱凌、苏翊鸣先后在首钢滑雪大跳台摘得金牌的美好瞬间……一座山和北京,和中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这实属罕见。
除了屈原和粽子,端午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
2008年起,端午节成为全民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但端午佳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什么?
在石景山功碑阁,董梅告诉大家,端午节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纪念曹娥或者伍子胥等,它的本源和对太阳的崇拜有关。
董梅和大家讲述“除了屈原和粽子,端午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唐代的《岁华纪丽》对端午解释说:“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只有在夏至,太阳才能完全合于正阳之位。因此有说法认为,端午节源自先秦的夏至节。夏至日,北半球白昼最长而夜晚最短,在划分时节、表明物候并据以进行农事活动上十分重要,故被古人看重。
有意思的是,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一系列重要建筑的命名似乎都和端午、端阳存在某种关联。前门的本名是正阳门,依次往北,会看到天安门、端门、午门,不难注意到,其中的核心语汇也是天、阳、端、正、午。如此之高的相似度,难道只是出于巧合吗?其实,端午节的和紫禁城建筑命名的核心语汇,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就是古代中国文化以天道为最高理想的宇宙观。
活动将要结束时,大家一起系上了五彩绳。这更引起董梅的谈话兴趣。她说:“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由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演变而来。以五色丝线系臂,是很流行的端午节习俗,也有祈福辟邪纳吉的美好寓意。”
而在端午这一天,人们不仅拴五色丝线,还有佩戴香囊的习俗。于是,在碧霞元君庙,京绣传承人刘晓燕带着活动参与者们亲身体验如何制作香囊的全过程。大家把做好的香囊佩戴在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一副颇有成就感的样子。
在碧霞元君庙,大家兴致盎然地跟着京绣传承人刘晓燕学习如何制作香囊
端午节,也不能没有诗歌。早在20世纪40年代,老舍、郭沫若等文学大家,提议将纪念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他(屈原)的殉国的日子端午,两千数百年来一直是民族的纪念日。我们爱好诗歌的人们现在决定把这个民族的纪念日,作为中国的诗人节。”
参与此次情景走读活动的,有一位活动参与者是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长助理兼国际部主任沈茵茵女士。在功碑阁上,当着所有人,她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诗人余秀华《爱》的一小节:
时光有序。而生活总是把好的一面给人看
另外的一面,是要爱的
我会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
它们所在的地方都是我的祖国
是我能够听见星座之间对话的庙堂
而我在这里,在这样的时辰里
这也是一个参与者对这次活动的最好总结。“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当明白了永定河的重要性,我们才可能稍稍理解,北京从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小蓟城如何一路走来,成为今天一个常住人口在2100多万的国际大城市的全部历程。这里面,蕴含多少辉煌和苦难、高亢和曲折的故事。
要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首先要让自己变得最好。这样,才可能让最好遇见最好,让最好召唤出最好,这是历史和石景山给我们的建议。
而这次“诗意石景山”情景走读活动,通过端午雅集、诗意散步、文化漫谈、吟唱诗歌等环节,伴着悠扬的笛箫与琤琤的古琴声,我们也在致意和祝福这片天地、这方山水以及这里的人们。
小贴士:
截至目前,「为你读诗」已走进苏州拙政园、枫桥和寒山寺,山西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与尧庙,北京市石景山区法海寺和首钢园等地,用诗意的视角,聆听华夏历史文化遗产的深远回响。《诗意石景山——情景走读课》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与「为你读诗」继“诗意石景山”2023中秋音乐诗会、2024春节来信陆续推出后,双方共同打造的又一极具体验性和参与感的文旅漫步共读活动。它将以“情景走读”的方式,邀请名家学者、不同领域的代表、市民朋友、新闻媒体等,漫游石景山区的代表性人文历史场景。这次,端午登高石景山。下次,将夏至漫步模式口。“诗意石景山”品牌已入选2023年全国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
责编:勾晓庆
上一篇:扎堆预约登山,信号山假期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