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查饭店旧址
位于虹口区黄浦路15号的中国证券博物馆,原为礼查饭店,是中国豪华饭店的“鼻祖”,曾被誉为“远东第一酒店”。
1843年上海开埠,临江靠海的独特地理位置吸引了外国冒险家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一时间,上海县城里高鼻梁蓝眼睛的西洋人越来越多,国内的商家巨贾也纷至沓来,他们在这尚显荒芜的滩涂上忙碌奔波,实现着他们的淘金梦想。码头变得繁忙了,街道开始拥挤了,而适合他们的住宿地却很少,有的只是传统的客栈小旅店。1846年,英国商人礼查(Peter Felix Richards)独具慧眼,看到了商机,便在英租界与上海县城之间(今金陵东路外滩附近),兴建了一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旅馆,名为Richards' Hotel and Restaurant(礼查饭店),这是上海最早的西商饭店。
礼查饭店是外侨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西商饭店
1856年,苏州河上外白渡桥的前身“韦尔斯桥”建成,使苏州河南北融为一体。礼查看好苏州河北岸的发展前景,翌年,他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桥北侧河边的一块面积为22亩1分的荒地,也就是现今的黄浦路15号,建造了一幢二层外廊式西式饭店,三年后,他将礼查饭店从金陵东路外滩迁移到这里,后又更名为Astor House Hotel。
经营状况良好,外国游客逐渐增多,于是在1903年将饭店改建。1906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获准在上海创办有轨电车,需铺设越苏州河轨道,外白渡桥要重建,须由礼查饭店让出部分土地用于修建外白渡桥引桥。而此时,新造的汇中饭店在一河之隔的南京东路外滩傲然挺立,使礼查饭店的客源受到影响。为了争取住客,礼查饭店拆除重建。新楼于1910年竣工开业,饭店客流量日趋递增,使礼查饭店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1947年《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册)》
第32图中的礼查饭店
礼查饭店是一幢具有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有458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1.57万平方米;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砖木结构,总共六层。底层有饰券式门窗,二楼以上是挑出阳台,三楼和四楼之间贯以陶立克式柱。房子西侧转角处为半圆形,顶部有穹顶塔楼。整幢大楼呈灰色,显得既典雅大气又威严庄重。饭店的内部更有魅力。穿过主入口有铁铸框架的大雨篷,即是饭店的大堂,矗立的爱奥尼克式立柱,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向你致意,柚木的护墙板以深褐色为主,折射出古典庄重的氛围。饭店内共有大小餐厅9个,其中孔雀厅最为高大华丽,拱形穹顶,每根柱子上有美丽的欧洲古典人体雕塑,法国风格的彩色玻璃折射出迷人的光彩,可以容纳500人同时用餐或者跳舞。在老楼的中厅有着维多利亚时期哥特复兴式旅馆建筑原貌,步入其中,仿佛进入了中世纪的欧洲古城堡。
礼查饭店是当时远东建筑最豪华和设施最先进的饭店之一:24小时供应热水、客房有电话、上下可乘电梯、各种设施一应俱全,还设有阅览室、弹子房、酒吧、理发室,并备有汽车、摩托车、马车出租。成为上海最舒适的地方。大凡重大的社交典礼、娱乐交际,都在这里举行,国外的新鲜“玩意儿”和国内的时尚风气都在这里发端。1882年英商在虹口成立了上海电光公司,7月26日准备了15盏电灯进行试燃,礼查饭店被分配到了7盏,成为上海首次亮灯地之一。第二天《申报》头版报道:电灯光灿,观灯者人流如织,无不万分诧异。1913年12月29日的报纸广告有这样一则宣传:标题《新到有声电影戏》,内容为“美利坚博学士伊地臣(即爱迪生)始创电话及头等画片配置衬声机器,举凡滑稽、艳情、战争及世界时事均可传形传声,可谓出神入画,巧夺天工……”至此,入住礼查饭店的客人又增加了一项乐趣,可以日夜观看来自美国的“有声”电影。
礼查饭店旧址周边影像地图(2019年)
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礼查饭店成为了解近代西方文明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窗口,成为中外政要、社会名流、文化巨子的汇聚地,成为中外名人来到上海首选的下榻地之一:英国爱丁堡公爵、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将军、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科学家爱因斯坦、喜剧大师卓别林、《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夫妇,以及周恩来、蒋介石等都在这里留下足迹。
1954年4月19日,礼查饭店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作为华东纺织管理局、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办公地点。1959年5月27日,礼查饭店更名为浦江饭店,重新对外营业,负责接待外宾和华侨旅客,各类会议也在此召开。1990年12月19日,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孔雀厅正式挂牌成立,使浦江饭店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
今日的礼查饭店虽历经百年沧桑,仍如一首优雅、经典的乐曲,在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的优美弧线上,向着黄浦江水低吟浅唱。1999年9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礼查饭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18年1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在礼查饭店旧址成立我国证券期货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博物馆——中国证券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