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走红以来,充满异域风情的青岛,就被贴上了无数的标签。大家调侃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青岛”——这里是“小意大利”、“小镰仓”、“小瑞士”、“小济州岛”……对于这些刻板化的标签,本地人当然不服。“青岛就是青岛,小小的青岛它不是任何地方,只是它自己”,互联网上一名青岛人如此说道。
要探究一座城市的魅力,你只能亲临其境。刚好,时下的青岛,正是一年中不可错过的好时节。受海洋气候影响,这个城市有着漫长的春天,四月、五月的青岛满城繁花,樱花、玉兰、紫藤、郁金香、泡桐、丁香、月季……还有海边随风摇曳的野花丛。如果你最近有旅游的计划,怎么能错过青岛呢。
4月,青岛燕儿岛山公园,海边花丛摇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去一座城市旅游,除了“看”,更要“吃”。除了要吃经典,还要吃些“不一样的”,所以每当有人问我,青岛除了啤酒海鲜,还有什么特色,我总会兴致勃勃,因为青岛被忽视的美食太多了。
我不是青岛人,但已经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五年,并且将大把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了“吃”这件事上。2018年,青岛地铁通到了学校门口,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穿梭在市南、市北、崂山和李沧区的街头巷尾,寻找美景和美食。从学校到市区,来回至少两个小时,其中还穿插着大量的上坡和下坡路,但我乐此不疲。在上海工作的那几年,我的山东同事称我为“灵魂青岛人”,因为每次提起青岛,我的眼睛都会发光。
为了美食和美景,我也从上海搬回了青岛生活。
青岛滋味,藏在小海鲜里
我是在青岛爱上海鲜的。在18岁来到这里上学之前,我一直生长在内陆城市,对海鲜有着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定义,认为海鲜等同于“大餐”。这里所说的“大餐”,一是指个头大,比如半个手臂长的螃蟹,二是价格高,比如动辄上百元的鲍鱼。
十岁左右,我第一次来青岛玩,父母咬咬牙,在某个海水浴场附近找了家不便宜的农家饭店。那是我第一次从挑选食材的环节开始点菜。面对院子里的水缸和水盆,还有里面盛满了的各种海鲜,我其实不知道它们新鲜与否,但是阵阵海腥味从不远处的大海里飘来,让我认定了眼前的海鲜绝对是新鲜的,说不定就是今天早晨刚从海里捞的。
那次,我们吃了鲍鱼,扇贝,好像还有螃蟹。蒸好的海鲜冒着热气上桌,一股咸鲜味扑鼻而来,自然,原始,纯粹。我心想:原来这就是青岛人的生活。
青岛人的日常(作者供图)
其实那并不是所有青岛人的生活,谁能天天都吃得起鲍鱼扇贝呢?相比“海鲜大咖”这种各类海鲜堆叠起来的网红吃法,我更惊异于青岛人将小海鲜融入家常菜肴之中,使之相得益彰的本领。
青岛火车站附近不仅有许多景点,也属于青岛的老城区,有许多经受了岁月考验的“苍蝇馆子”,颇受老人和本地家庭的欢迎。这些店铺的装修风格大多停留在2000年左右:暖黄色的墙纸,黑色的桌椅,复古的背景音乐——如今我已经很少见到复古得如此真实的餐厅装潢了,上一次见到类似的装修风格,还是在欧洲一些小城市的中餐厅里。
尝过这几家代表了本地口味的馆子,我发现,小海鲜才是青岛家常菜的常客,或许是因为它便宜易得,最适合普通人的饮食。
靠海吃海的青岛(作者供图)
在青岛家常菜中,小海鲜和其他食材通常是不分家的,它们和北方最常见的肉类,蔬菜放在一起,或炒,或烧,或浓油赤酱,或清淡而鲜亮。
哪种海鲜搭配哪种菜,是有讲究的。以蛤蜊为例,带壳辣炒是我们最熟悉的吃法,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蛤蜊肉搭配各种素菜。蛤蜊本身个头小,味道淡,口感上也没有太强的存在感,单独烹饪很难将海鲜的鲜味发挥到极致,搭配肉类,其鲜味又太容易被荤腥掩盖。但是和本身口味清爽的蔬菜翻炒或者煲汤时,蛤蜊却能很好地发挥提鲜的本领。
搭配肉类,笔管鱼更为合适。笔管鱼是墨斗鱼的一种,因为形状细长,像钢笔的笔管而得名。来青岛前,我对鱿鱼和墨鱼这类食物了解甚少,只吃过路边八块钱一串的铁板大鱿鱼。第一次在青岛吃到笔管,就是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老餐馆。厨师用带籽的笔管大块炖五花肉,搭配蒜苔和木耳。这是我头一次见识海鲜搭配肉类的吃法,最初是迟迟不敢动筷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肉类的腥味会影响海鲜的鲜香,放在一起有点不伦不类。
但吃到这道菜后,我却感觉这道菜里的每一种食材都挑选得恰到好处。
首先,笔管、五花、蒜苔、木耳的口感各不相同,使这道菜的层次变得十分丰富。笔管的肉质有一种独特的紧实感,即使混在肉菜里也很容易被分辨。而且笔管本身没有太多味道,经受得住浓油赤酱的“洗礼”。切成小段的笔管上挂满了带着肉香和油香的酱汁,表皮有韧性,籽的口感更软糯,香浓,在我心里代表了鲁菜与海鲜的完美融合。
裹酱炸串,和我的“老店”情结
炸串绝对是青岛美食的另一“巅峰”。每次我和远方的朋友滔滔不绝地介绍青岛炸串时,他们总是不能理解——谁没吃过炸串呢?至少在我的老家河北,炸串是许多人的童年美食。
炸串在青岛人的生活中扮演了同样的角色,但和我老家的炸串不同,老式的青岛炸串会搭配十分丰富的酱料,其中最为特殊的就是果酱。
果酱是一种甜口的酱,没有面酱那么浓稠,也不像抹面包的果酱一样那么甜,具体是用什么做的,我也不太清楚。
我第一次吃到老青岛炸串是在市南区燕儿岛路附近的一家小区楼下,狭小的店面里摆放着一大台冰柜,墙根有两张靠墙的桌子,供客人堂食。其中一张桌子上还摆着店主的养生壶,茶水正在沸腾——店家和消费者的界限在这里变得十分模糊。
一位六十岁左右的阿姨从里屋走出来,递给我一个套着塑料袋的铁盘:“想吃什么?自己挑吧。”
冰柜里的食材看起来都很新鲜,娃娃菜的菜叶水分饱满,土豆片没有一点氧化的痕迹。在个体小店里,这是生意好的象征。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青岛人对炸串的热爱,只觉得这家店铺看起来位置闭塞,冷冷清清,没想到这么干净。
酱料是这些老店的杀手锏,有的店铺因为自己口味独特的秘制酱料而名声大噪。我老家的炸串一般只会在出锅后抹上甜面酱,再根据顾客的要求撒上孜然粉和辣椒面。但是青岛炸串店至少会准备三种酱料——果酱、咸酱、辣酱,有的店还有一些颇具特色的酱料,比如黑椒酱、咖喱酱、五香酱。顾客可以自己给炸串抹酱,调配出自己喜欢的口味,比如甜辣,咸辣,酸甜等等。
青岛炸串在下锅前会裹上一层面浆,而且炸得点到为止,金黄酥脆。我最爱吃的是茄子片和鸡胸肉。在面浆的保护下,茄子不会软榻,也不会因为吸油而过于油腻。鸡胸肉被炸得外焦里嫩,肉的咸香配上果酱的酸甜,让人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