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吃货”心里,每个地方都有一种著名的吃食:北京的烤鸭、上海的灌汤包、重庆的火锅、西安的肉夹馍、广州的早茶……对于山西来说,“面食”是最著名的刀削面、豆面抿面、河捞面,还有一种不得不提的,就是猫耳朵。
猫耳朵是一种在山西、陕西等地流行的特色传统面食,山西人俗称“碾疙瘩”、“碾饦饦”等,陕西人称之为“麻食”。猫耳朵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准确地说是山西省中北部。内蒙古西部、河北张家口等地也有食俗,但这种食俗是受晋北影响形成的。
“猫耳朵”因其独特的名称,还曾闹过不少的笑话。有外地人来山西吃饭,山西人说要吃“猫耳朵”。外地人吓坏了,偷偷给家人打电话说:“他们这里的人好残忍呀,居然要吃猫耳朵,听得我都有点害怕了。”后来才知道,此“猫耳朵”非彼“猫耳朵”,而是一种可口的面食,这才消除了误会。猫耳朵并非如名字所说用猫耳制成,只是因形似猫耳故名。在中国华北地区,猫耳朵大多像其他面食一样作为主食,而在南方地区多作为点心和小吃食用。
猫耳朵流传在山西晋中、晋北等地,是用白面、荞面、莜面或高粱面等多种面粉制成,并可搭配多种浇头或臊子的风味面食,筋滑利口、柔韧有力,广受喜爱,是农家四季皆宜的主食之一。晋中人习惯用白面和高粱面制作猫耳朵,称之为“圪朵朵”或“圪堆堆”。而在雁北和忻州地区,人们则喜吃荞面和莜面制作的,雁北多称“捻圪瘩”和“捻饦饦”,忻州地区则叫“捻圪饦”。
据《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圪搓面”本是为祭雁而制,元代骑马射猎者却奉为获猎之吉食,称为“马乞”,进入了御宴当中。山西太原亦将圪搓面称为“麻食”,盖“马乞”谐音世传之故。可见,猫耳朵在元代就开始流行发展了。明清时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间普遍食用,并传播到陕冀鲁豫乃至江南一带。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食之夸赞,因其形似猫耳,呼为“猫耳朵”(《名食掌故》)。解放后老舍先生在北京晋阳饭庄品尝此面,写诗赞曰:“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猫耳朵的制作技法十分简单。古老的方法是:把和好的面团,搓成小指粗细长条,取一截夹在左手食指与中指之间,像抽烟的样子,再用右手从面条上掐酸枣大小一块,置于左手掌心,用右手大拇指肚压住,向前轻轻一推一捻,一个猫耳朵就做成了。
现在一般利用切刀制作猫耳朵,效率大大提高。具体做法是:将和好的面团,擀成筷子厚薄的面片,切成筷子粗的细条。把细条理齐整,顶刀切成酸枣大小面蛋蛋就可以捻制了。捻制时,站在案板前,先将面蛋蛋搂向身体一边的案板上,给案板的另一端腾出空地儿。然后,双手并用,两个拇指同时各压住一个小面粒,向前一推再一捻,两个猫耳朵就做好了。另一种方法,是用食指“抠”,“抠”的方向与用拇指推相反,是向里“抠”,用食指“抠”成的猫耳朵与拇指推捻成的模样差不多。
猫耳朵的制作技法用烹饪行话叫“推捻法”,一种既推且捻的面食制作方法。猫耳朵娇小、圆滑、蜷曲,像个空心的小贝壳。它制作简单,富有特色,尤其是用莜面做猫耳朵,能推捻成美丽的波浪纹或触须等式样。锅开时抖去面粉下到锅里煮熟捞起,浇上各种荤索打卤等浇头,调以山西老陈醋,味香形美,可饱享口福。各种面制作的猫耳朵除煮食外,还可焖食,即先把菜炒好,将猫耳朵倒在菜上,上火焖十五分钟左右即熟。吃时搅拌均匀,调以调和,也很可口。
猫耳朵的浇头和臊子因地域不同而用材不一,因此,风味区别很大。晋中人吃猫耳朵喜欢干食,食时调以浇头,西红柿酱是最常见的。比较讲究的吃法,制卤时多用木耳、香菇、金针、腐竹、平菇、鸡蛋、水淀粉。烹饪时,先在炒锅内放少许猪油,爆香花椒、葱、姜、蒜,加入除鸡蛋以外的其他材料,再放适量盐和老抽炒香,之后加水,大火煮沸,将鸡蛋打散,倒入锅内,煮开时勾入水淀粉即成,吃时浇上老陈醋那就更美了。
晋北人烹饪猫耳朵,多喜汤食。典型的吃法有合锅的、酸咸汤的和羊肉臊子的。合锅的是将肉和菜熬煮在一起,肉与菜熟后,再将猫耳朵放入锅中煮二三分钟即可。在农村,特别是夏秋之季,大碗盛了,端到大街上,边吃边聊也是一种享受。酸咸汤的也别有风味。制汤十分简单,在开水中加入盐、醋、胡椒面、姜末后,烧热麻油,炝入葱花、香椿即成,常让人吃得满头大汗,感冒不治自愈。羊肉臊子与荞面圪饦十分搭配,面香肉香融在一起,让人欲罢不能。可见,这样的面食是何等的美味。猫耳朵可汤食,可拌食亦可炒食,其风味各有千秋,食者可以各取所爱。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1、将黄豆、香菇、木耳、黄花,洗净,泡入清水中待用。
2、取适量面粉(根本食用人数与食用餐数而定),加水,和匀成面团。此面团的软硬度与饺子皮相当,不能太软,不然下一步不好做了。
3、从和好的面团中取一小块,搓成约如大拇指一半粗细的长形面棍。
4、接下来就可以做猫耳朵了。从这个长形面棍上取约一公分左右,然后用大拇指稍摁住此小小面团往前搓,即可形成如猫耳朵形状的空心卷卷。(注意:不要太用力摁住面团,往前搓时也不可用大力,不然就粘在手指上了)
5、搓好后,将准备好的蔬菜清洗好。蔬菜的品种建议:扁豆、土豆、大白菜、西红柿、黄瓜等。
6、将扁豆切段、土豆切小片(约1.5*1.5),黄瓜切片,西红柿切块,大白菜叶和菜梗分开。
7、烧水煮黄豆,这边将泡好的香菇、木耳、黄花切小段或是小片,入油锅曝炒至八分熟,倒入煮锅中,可以同时放入猫耳朵同煮。
8、先炒扁豆、土豆,也是八成熟,倒入煮锅;然后将与大白菜、西红柿炒至七成熟倒入煮锅。
9、将海米与黄瓜稍炒,最后放,同时可以加盐。(也可以炒菜的过程中逐一加盐)
10、在所有内容物基本煮熟后,可以依个人习惯再加入一个鸡蛋、紫菜等。然后就可以盛起来吃啦,可以再放点香油、生抽等调味品。
用古老的方法做猫耳朵,非常费工,一家四五口吃一顿,一个主妇要捻一上午。不过旧时晋北的冬日,农妇们没有多少农活可做,推捻猫耳朵也是打发时光的好办法。那些思念儿女、丈夫的婆姨,非常喜欢烹制这一面食。她们守住一坨面,坐在土炕的窗户前,望着梁上的羊肠小道,哼着晋北民歌,边推捻边思念远方的亲人,将盼归的心绪捻进每一个圪饦里。所以,猫耳朵既是面食也是思念。
猫耳朵吃着好吃,制作起来非常耗时。在闲暇的日子里,约着亲朋好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碾疙团儿,无论是温馨的一家人,还是嬉笑的好友邻居,总归是多了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儿。作为吃食,猫耳朵无非就是满足味蕾的一道菜品;作为习俗,它彰显的是家乡的温馨,无论经过多少年岁,唯有这一碗山西猫耳朵,熬出了思念,熬出了香浓,熬成了岁月的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