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每个城市的火车站都像是一扇独特的窗口,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旅人,也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风貌与底蕴。兰州火车站,作为甘肃省省会兰州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样承载着无数人的出行记忆,然而它上方那别具一格的“兰州”二字,却成为了众多游客心中的一个谜题。
许多初到兰州的游客,在看到兰州火车站的站名时,都会忍不住心生疑惑:这“兰”字怎么和我们平常学的写法不一样呢?按照常规的书写规范,“兰”字应该是上面两横短,下面一横长,可兰州火车站的“兰”字,却是上面一横最长,下面两横明显短于第一横,看起来格外“扎眼”。不仅如此,“州”字的写法也有些特别,两竖下面还带着小小的勾,与我们日常见到的写法大相径庭。这两个特殊的字,让不少游客误以为是写错了,甚至还有游客为此专门向火车站工作人员投诉,要求整改。
兰州火车站始建于1952年10月,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随着时代的发展,兰州火车站也在不断进行改造升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在一系列的改造工程中,改善广场环境和提升旅客体验成为了重点,而车站上方的“兰州”二字匾额,却始终保留着最初的模样,未曾更改。
这看似“错误”的写法,背后其实有着一段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甘肃当地一位著名书法家——张邦彦先生紧密相关。1914年,张邦彦出生于甘肃天水的一个名门大家——张氏家族,家族世代以“书画传家”,在这样浓郁的书香氛围熏陶下,张邦彦自幼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刻苦学习书法,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碑帖,不断积累自己的书法造诣。
抗战胜利后,张邦彦在相关部门工作,负责起草文书,其扎实的书法功底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1946年,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前往甘肃出差,在兰州与张邦彦相识。于右任看到张邦彦的书法作品后,大为赞赏,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人才,于是便对他进行了悉心的点拨与指导。在于右任先生的帮助下,张邦彦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在书法界崭露头角。
时光流转,到了1978年,兰州火车站站房开始进行第二次修建改造。当时,车站方面决定邀请一位书法名家为兰州火车站题写站名,而在全国已经颇具名气的张邦彦自然成为了不二之选。张邦彦欣然应允,他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代表着家乡的形象,所以丝毫不敢懈怠。
在创作过程中,张邦彦起初考虑用繁体字来书写,因为繁体字在书法艺术中往往更具韵味和历史感,能够让站名更富有特色。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力推广简体字,简体字更加简洁明了,便于大众识别。经过深思熟虑,张邦彦最终决定保留简体字的基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他大胆地将“兰”字的三横倒置,使其呈现出上面一横长,下面两横短的独特形态。这个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大气磅礴、雄浑厚重,张邦彦借鉴了他的这种独特写法,赋予了“兰”字别样的美感。同时,他还在“州”字的两竖下面加上了小小的勾,让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灵动、富有变化。
这样的设计不仅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从“兰”字来看,第一横长,仿佛是张开双臂欢迎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又像是兰州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象征着兰州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展望。而“州”字,本身就有大地的含义,加勾则象征着“落地生根”,寓意着兰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同时也彰显了兰州人民刚劲坚毅的精神风貌。
兰州火车站的“兰州”二字,虽然看似与常规写法不同,但它们绝非错别字,而是饱含着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的精心之作。它们不仅成为了兰州火车站的独特标志,也成为了兰州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背后的故事。下次当你来到兰州火车站,不妨驻足欣赏这两个特别的字,感受其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和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