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阳澄湖畔,一座曾耗资35亿元打造的电影主题公园在暮色中悄然易主。华谊兄弟的“中国迪士尼”之梦在这里破碎——那个以《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巍峨的万象神宫、《非诚勿扰》里熟悉的北海道车站、《集结号》中饱经战火的退役火车等经典电影场景为蓝本建造的主题区域,如今已难以为继。
2025年,这个承载着无数影迷情怀的乐园被韩国私募巨头MBK Partners接手,更名为“海合安苏州阳澄半岛乐园”。颇具戏剧性的是,在易主后的试运营期间,乐园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热闹景象:接待客流超35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2万人,收入同比增长68%。
这一热闹场景的背后,掩藏着华谊兄弟电影乐园连续多年亏损、最终被迫出售的尴尬历史。从寄托着中国电影人主题乐园梦想的辉煌起点,到不得不面对市场残酷现实的黯然退场,这个项目的兴衰轨迹,恰如一部充满转折的电影,折射出中国电影乐园在追寻光影梦想道路上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与挑战。
一座影视乐园的陷落启示
“去电影化”的电影乐园不再有吸引力
曾经,走进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仿佛步入了一个跨越时空的电影梦境。在“通天帝国区”,高达75米的通天浮屠像守护着整个园区,让人瞬间穿越到徐克打造的盛唐奇幻世界;在“非诚勿扰区”,葛优和舒淇在电影中相遇的北海道车站被完美复刻,连月台的长椅都保持着电影中的模样;而在“集结号区”,那辆锈迹斑斑的退役火车头,依然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年代的故事。
华谊兄弟曾将苏州项目视为“去电影化”战略的关键布局,希望打造能够对标环球影城的梦想之作。2018年7月开园的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占地690亩,依托《非诚勿扰》《集结号》《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电影IP打造了七个主题区域,总投资高达35亿元。而彼时华谊坚信电影的未来在泛娱乐化,上海嘉定文化城、深圳坪山文化城、昆明电影小镇、长沙电影小镇、郑州电影小镇等数十个华谊电影小镇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华谊兄弟创始人王中磊在开园仪式上曾乐观预测:“参考海南冯小刚公社,项目预估200万客流量,盈利保守1个多亿”。但现实却远低于预期。有媒体调查发现,苏州华谊电影世界工作日入园人数不到1000人,周末约4000-5000人。照此计算,一年约2亿元的收入,对于总投资35亿元的项目来说,收回成本遥遥无期。其总公司华谊兄弟自2018年起连续亏损,至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82亿元,其“去电影化”战略被广泛认为遭遇挫折。
华谊兄弟苏州项目的挫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电影乐园面临的普遍困境。影视IP缺乏持续影响力是关键问题之一。相较迪士尼、漫威等长线IP,华谊兄弟使用的IP热度难以持久支撑衍生业态。以《非诚勿扰》系列为例,首部票房2.6亿元,续作达4.7亿元,但2024年上映的第三部仅收1.02亿元,豆瓣评分5.4分,明显反映出IP号召力的衰退。内容定位偏差也是华谊兄弟苏州项目受挫的重要原因。该项目内容主要面向成年人,缺乏亲子游适配性,客群受限,而家庭游客正是主题乐园最重要的客源之一。
除华谊兄弟外,其他中国电影乐园也面临类似困境。万达武汉电影乐园在开业仅19个月后就宣告停业整顿,这个投资38亿元的项目最终以改建为汉秀剧场告终。长城影视打造的诸暨长城影视城更是鲜有游客问津,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中国电影乐园在IP运营、市场定位和持续盈利能力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造梦者的智慧
取经国际电影乐园的成功密码
与之相反则是国际电影乐园的客流如潮——迪士尼乐园的睡美人城堡前,每天依然有无数游客等待着与灰姑娘相遇;在大阪环球影城,“哈利·波特禁忌之旅”的排队时间常年保持在两小时以上。国际电影乐园的成功首先建立在强大的IP储备和精细运营基础上。迪士尼拥有庞大的IP资源库,在全球最赚钱的前20个IP排行中,华特迪士尼就拥有7个IP。
迪士尼乐园的分区一般基于故事情节,围绕着未来、幻想、探险等传统童话主题,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完全融入迪士尼的魔法世界。环球影城则主要以强大IP为中心,每个主题区都是一个单独的IP宇宙,从哈利·波特到小黄人,从变形金刚到侏罗纪公园,每个区域都能让影迷找到情感共鸣。
相比而言,华谊旗下电影乐园的失败绕不开其“去电影化”的失衡,一方面各种乐园需要依托庞大的电影IP作为热度,为其营业内容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另一方面是华谊在“去电影化”的战略中忽视对IP的打造——在整个乐园电影主题中,具有玄幻盛唐气质的《狄仁杰》系列勉强维持到第三部,《非诚勿扰》系列作为现代爱情片,在乐园的体验感并不具有优势,到了第三部其口碑更是一落千丈,而《集结号》《太极》等要么太久远,要么本身IP就没有树立起来。
更值得借鉴的是国际乐园的本土化策略。日本环球影城的成功转型就是最佳例证。2012年,大阪环球影城开始将日本本土IP与海外IP相结合,开设“史努比+Hello Kitty+芝麻街”的主题园区,吸引了超过975万名游客,实现开园10年来的第一次高增长。此后,大阪环球影城又引入了“新世纪福音战士”“海贼王”“名侦探柯南”等本土IP,尤其是“马力欧”世界的建成,成功将国际经验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引爆大阪环球影城。
据悉,华谊兄弟苏州项目被韩国资本收购后,新管理方引入了奶龙IP,并结合苏州本地文化推出《状元归来》沉浸式夜游项目,强化家庭游客吸引力。这些举措表示:唯有真正理解本土市场、持续创新并精耕细作,方能在国际巨头的阴影下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在盈利模式上,国际电影乐园的二次消费能力尤为突出。迪士尼2019年门票收入为75亿美元,二次消费却高达187亿美元,占到总收入的七成多。其中,IP授权开发和自营纪念商品收入为45.2亿美元。这种多元化收入结构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形成了良性的商业生态。游客在乐园内购买的不仅是游乐体验,更是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是中国电影乐园亟须建立的。
什么是破局之道?
除了娱乐,需要独有的本土电影文化情怀
然而,中国电影乐园的梦想并未终结,新的希望正在萌芽。在上美影泡泡米益智乐园,一群孩子正围着孙悟空和哪吒的塑像兴奋地比划着。这座今年6月新开的乐园,用当代审美重新演绎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黑猫警长》等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动画形象。
借助“多巴胺美学”,园内对多款中国经典动画形象的进行了Q版创新设计,不仅是小朋友的天地,也会让父母一辈的游客沉浸在自己童年的回忆中——那些曾经在老旧电视机前如痴如醉观看《大闹天宫》的下午,那些模仿孙悟空挥舞金箍棒的童年时光,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这种跨越世代的情感共鸣,正是中国电影乐园一直在寻找的密钥。
可以说,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中国电影乐园发展领域仍有一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华强方特通过差异化战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熊出没》系列IP成为华强方特的核心竞争力。方特欢乐世界是华强方特集团首个拥有完全自有知识产权的主题乐园,以科幻和互动体验为特色,由十几个大型主题区组成,包括大型室内主题项目、游乐项目、休闲及景观项目200余项。华强方特已在全国多地布局,包括芜湖、泰安、汕头、株洲、郑州等地,甚至还将乐园开到了伊朗的伊斯法罕,展现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出海能力。
不难看出,中国电影乐园有自己独有的优势,尽管目前仍以打造“亲子向” 内容为核心方向,但是无论是上美影乐园中经典的动画形象,还是方特乐园的“熊出没”,都是中国观众独有的情感记忆。其实,说到底电影乐园的打造不仅是娱乐设施的建设,更多的是借助电影文化内容,赋予乐园强大的情绪制造原动力,这需要依托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有影响力的IP文化输出。
此前,行业还透露《流浪地球》系列也有打造主题乐园的设想,这或许将开启中国科幻电影乐园的新篇章。《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曾在采访中表示:“中国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在技术上追求卓越,更需要在主题、情感和美学上找到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同样,中国电影乐园也需要找到属于东方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叛逆呐喊,还是《流浪地球》里“带着家园去流浪”的故土情怀,这些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情感内核,或许才是中国电影乐园最应该挖掘的宝贵财富。
展望未来,中国电影乐园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国际巨头加速在中国市场布局,环球影城在北京的成功已经证明了其吸引力,迪士尼也在积极筹划新的中国项目。另一方面,游客的期待值不断提高,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为继,如何构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成为行业共同课题。最重要的是,持续产出高质量IP的能力有限,这直接制约了电影乐园的内容更新和持续吸引力。中国电影乐园要想实现突破,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既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包括与现代科技的创新性融合。
上一篇:越南签证,签证小白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