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自从11月份以来,中日关系就一直很紧张,中国文化旅游部、外交部等多个部门,同时发布了赴日提醒。
提醒中国公民们在这段时间内尽量避免去日本,可是国内的某些人却不把这些公告放在眼里,在这么严重的提醒下,还要执意飞到日本。
真是好言难劝该死的鬼?这些人们到底是图啥?
“沉没成本”
明明文旅部连续三天拉响了警报,外交部把“谨慎前往”的字样打在了公屏上,甚至航空公司都给出了“免费退改”的豁免权,可是上海浦东机场或者东京羽田机场的到达大厅里,还满是中国人的身影。
那一排排望不到头的队伍,不是排队退票的愤怒人群,而是推着大箱小箱、神色复杂的中国游客。这让早就扛着“长枪短炮”蹲守在机场、准备拍摄“中国游客锐减”画面的日本媒体彻底懵了。
预想中的门可罗雀没出现,当这些不明所以的日本记者,把话筒怼到中国游客嘴边试图寻找答案时,他们或许以为会听到诸如“无论如何都热爱日本”的表白,或者是一句满不在乎的“政治归政治,旅游归旅游”。
但他们错了,而且错得离谱。从这些依然选择“顶风出行”的游客口中,吐露出的并非是对异国他乡的无限向往,而是一本本沉重得“沉没成本”。
如果不去深入了解这背后的细枝末节,很容易将其简单归结为一种对他国文化的盲目追捧,或者是对国家号召的冷漠。对于工薪阶层来说,一场跨国旅行绝不是“说走就走”的潇洒,往往更像是一场甚至需要提前半年就开始筹备的。
请年假、凑调休、盯着早鸟票的折扣,这些流程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全部走完。这时候,官方的风险提示突如其来,虽然国内的航空公司反应迅速,立刻掏出了机票全额退款的诚意,但这仅仅解决了“行”的问题,真正的大坑是日本当地的商业条款。
许多熟悉日本自由行的朋友都知道,当地的住宿预订规则很是严苛,越是那些稍微有点名气的民宿或酒店,就越不让你取消住宿,在各大OTA平台上,临近入住日期的订单往往直接被打上了“不可退改”的标签。
在现场,一位被日本记者围堵的上海阿姨无奈地摆了摆手。她的理由非常心酸,机票虽然能退,但这趟行程锁定的酒店和各种预订费用加起来好几万块。那是她大半年的退休工资,如果现在选择放弃,那这笔钱真是花的冤枉。
爱国情怀大家都有,但在真金白银的巨额损失面前,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确实很难做到视若无睹。这根本不是什么“想不想去”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去则闹心,不去破产”的送命题。当然这其中还有日元汇率的事情。
滤镜破碎
现在的日元汇率低到了什么程度?对于那些原本就有高端消费计划的群体,现在的日本就是一个巨大的特卖场。几个大牌包包买下来,巨大的差价不仅能补往返机票,甚至能包住在日本的食宿。这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但是日本不要半路开香槟,之前日本旅游在中国是有着厚重“滤镜”的。明星网红们都爱去日本旅游,更不用说大小S姐妹把日本当成后花园般的推崇,这种名人效应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确实为日本旅游镀上了一层金身。
哪怕是经历了新冠疫情3年的封闭,彻底放开之后,日本今年前9个月500万人次的流量、甚至超过泰国马来西亚重回热门榜首的热度。
但现在现实正在狠狠地打脸。这批硬着头皮抵达的游客发现,那个记忆中“精致、礼貌、便利”的日本,在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糟糕的体验降级。
那些曾经被吹捧的打卡点,现在完全没有体验感,想拍个照片,入镜的全是后脑勺。传说中“宾至如归”的日式服务?也正在被一种微妙的“区别对待”所取代。
不知道是因为过度旅游带来的全民疲惫,还是由于政治风向导致的心态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感受到了那种“软钉子”。商场退税时面对外国护照的冷脸,餐厅里变得敷衍的态度。
甚至是一些知名景点开始针对外国面孔收取更高的门票费用,还有人吐槽,心心念念的“百年老店”口味还不如国内大城市的日料连锁。
当光环褪去,大家突然发现,原来所谓的高级感,很大程度上是靠汇率差和距离感撑起来的。正如一位游客的那句扎心总结:“以前觉得来日本是享受,现在感觉不如国内方便,纯粹是花钱买罪受。”
这种口碑的崩塌比任何官方警告都更具有杀伤力。真正让日本旅游业感到脊背发凉的,不是机场里还在排队的人,而是那个看不见的数据,就在高市早苗大放厥词、两国关系降温以及官方发布预警后的短短几天内,飞往日本的机票退订量达到了惊人的50万张!
要知道在今年7到9月这一个季度里,中国游客在日本疯狂消费了5177亿日元,撑起了访日外国游客消费总额的3成江山。
各大航司推出的免费退票政策也给了一部分游客机会退票,对于那些没有大额酒店订单绑定、或者还没来得及预订酒店的游客来说,他们在“去日本受气”和“退票止损”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日本商家可能现在还沉浸在“客流依旧”的错觉里,以为高市事件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意。但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无法退款只能硬着头皮去的人,带着满腹牢骚回来后,短期内绝不会再去日本,而那50万直接退票的人更是直接表明了立场。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所谓的“旅游无关政治”也是虚的,虽然普通人的吃喝玩乐无需时刻上纲上线,但在大是大非和个人安全感的双重夹击下,旅游这种“非必需品”是最容易被舍弃的。
而罪魁祸首高市早苗嘴上挂着挑衅中国的口号,公然将中国领土纳入日本的“安全关切”,实际上是在拿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旅游业在开玩笑。她赌的是中国游客“没骨气”,赌的是日本旅游的吸引力大过国家尊严的重量。
但她显然低估了这一代中国人的心态变化。如果倒退十年,或许大家还会因为那种巨大的文化和体验落差而选择忍气吞声。但现在,随着国内生活便利度的飞跃、服务业的升级以及民族自信的提升,国人看世界的眼光早就不再是仰视,而是平视,甚至是审视。
文旅部和外交部接连发布的警告中,除了政治因素,还明确提到了近期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各类安全事件和刑事案件增多。这意味着,那个曾经标榜“世界上最安全国家”的日本也变得不安全了。
所以现在还在机场排队的中国游客,绝大多数并非“亲日”,他们只是在做一个不得不做的止损选择。他们脸上的表情不是期待,而是无奈。他们已经对日本祛魅了。当神秘感和崇拜感消失,剩下的就是生意了。但是中日之间的生意注定做不长久。
那50万张毫不犹豫退掉的机票,以及那些虽身在日本却开始抱怨连连的“真实测评”,就是中国民间给出的最强硬回答。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如果高市早苗继续疯狂试探中国,那么他们即将迎来的,不仅是外交上的寒冬,更是真金白银的旅游业崩盘。毕竟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没人愿意花钱跨海去买罪受,不是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