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十八窟的佛像鼻尖与眉骨处悬挂着长短不一的冰凌,半侧脸颊及颈部可见明显水渍,乍看犹如千年大佛被零下十度的低温“冻出鼻涕”。该拍摄者表示,自今年夏季起就注意到佛像表面反复出现渗水痕迹,而19日当地最低气温达-10℃,加速了水流凝结成冰的过程。
11月20日,云冈石窟景区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冰凌形成源于石窟顶部渗水。由于此前雨水频繁,部分岩体裂隙存有积水,低温条件下水沿佛像表面下渗并冻结成柱状冰凌。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0月雨季期间,已有其他游客拍到同一尊佛像面部与颈部存在类似水渍。
据景区披露,云冈石窟目前已建立覆盖7个方向的立体监测网络,对石窟内部温湿度、岩体稳定性等指标进行实时追踪。尽管监测系统能及时反馈环境变化,但历经1500余年风雨的砂岩佛像仍难以完全规避自然侵蚀。有文物爱好者指出,第十八窟大佛高约15米,其衣纹与面部轮廓雕工精湛,水渍反复出现可能加速石材风化。
手机天气预报显示,大同未来一周最低气温将持续低于0℃。若石窟顶部渗水问题未获根本解决,冰凌现象或将反复出现。不过景区未明确提及短期内是否会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仅强调现有监测体系能有效评估石窟健康状况。
对比社交媒体流传的日常照片可见,该尊大佛在干燥状态下鼻梁轮廓清晰,并无水痕。有网友调侃称“连石头造的佛都扛不住山西的严寒”,但更多关切集中于石窟防水维护与长期保护方案。事实上,云冈石窟作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技术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而如何平衡自然开放与精密防护仍是持续面临的课题。
截至11月21日,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已获得超万次转发。景区方面未进一步说明渗水点的具体修缮计划,但表示监测数据将作为制定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点赞!关注!转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