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东京羽田、上海浦东的机场上,依然能看到中国游客排成长龙,纷纷前往日本。这情景吸引了急着寻找“安心剂”的日媒纷纷涌入报道。
话筒一递到面前,游客们的答复却完全不照日媒的套路,个个都说得真心话,让人听着直揪心。
没有粉丝,没有偏袒,那些一时脱口而出的真心话,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牵挂和失落。
明明中方早就提醒过了,怎奈这些人还是坚持要出去玩?那些让人心碎的回应背后,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事?
日本首相涉台言论,点燃外交风波
这局面,事儿大概都是因为日本首相高市早苗那番震惊天下的言语惹的祸。
在国会现场,高市早苗当着所有议员的面,把“台湾有事”说成了日本的“存亡危机”,她话里话外都在暗示,日本自卫队可能会出手干预。
大家一看都明白,这根本不是在“应对危机”,简直就是在踩中方的底线,故意挑衅。
台湾从古到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块地应该轮不到别人来指手画脚吧?说到日本的和平宪法,第九条写得很清楚,就是永远不会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
身为二战战败国,书本上都讲得明明白白他们的过去罪行,现在倒好,居然还想干涉咱们中国的内政,真是忘了自己是什么身份。
高市早苗这番话一出口,把之前中日双方辛苦建立起来的民间交流气氛全都弄得乌烟瘴气。
去日本玩的人中,咱们中国的朋友们有些开始犹豫不决,住在那儿的华人也都悬着一颗心,甚至连那些在日本的小餐馆老板也愁眉苦脸,毕竟中国游客可是他们的“铁粉”。
用国家主权作为政治筹码,这种做法就像在两国关系的路上挖了个大坑,谁看了都得绕着走,别提多尴尬了。
这种越过红线的挑衅,中方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不管呢?
组合拳直击要害,传递明确信号
中方反应得那叫一个迅速果断,没有给日方一点模糊的空间,一连串“组合拳”接连出击,既精准又有力,把态度表现得一清二楚。
外交部以及驻日的使领馆一开始就出面,第一时间发出了旅行提醒,挺直了腰杆,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近期别再往日本去。
原因其实很清楚,近段时间日本那边针对中国公民违法的事情多了不少,治安状况也不像以前那样让人放心,再加上日本领导人说话总让人觉得不妥,两个国家的人来往的气氛都变不那么纯粹了,到日本去,可能会遇到不少风险。
接着,文化和旅游部也发话了,提醒游客们注意安全,意思就是说:换个安全点的地方玩玩,不要去日本凑热闹。
更贴心的是那些航司的反应,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都出了回应,直接放开了12月31号前有关日本的所有机票免费退改的限制。
要懂得,那些以前标着“不退不换”的特价票,可是难得一见的,要退起来简直像登天一样困难,现在全都放开了,算是给已经订票的乘客吃了颗“定心丸”。大家不用再为了担心亏钱,硬着头皮去冒风险了。
国防部直接表态,若日本真敢插手台海,肯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话说得挺有分量,绝不是空话。
新华社也出文揭穿了日本的幻想,说他们根本没搞清楚形势,还以为中国会像过去那样忍气吞声,纯粹是算错了计。
这套连击,一方面带着温柔的提醒,另一方面给予实际的支持,还夹杂着坚决的警告,信号简直再清楚不过了。
看到这么直接的回应,日本方面确实有点慌了,特别是那些靠中国游客支撑的旅游行业,估计心里八卦都打起了鼓。接下来,他们可能会表现得更加小心翼翼,试图用一些套路来缓和局势,说些安抚的话,或者推出些优惠措施,试图挽回中国游客的信心。
日媒蹲守,急寻“正面素材”
中方这招“组合拳”一出,日本旅游界顿时乱了阵脚,拿着摄像机的日媒更是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成群结队地跑到机场,就是想为自己国家的旅游业捣鼓个“定心丸”。
他们非常了解中国游客的重要性:到2025年前三季度,总共有748万人次的中国人到日本旅游,花费金额超过了其他国家游客的总和。从街角的居酒屋到银座的高端商品店,超过一半的生意都依赖这股“中国动力”。
眼看着红叶季和滑雪季这两个“赚钱黄金期”可能要泡汤,日本媒体的任务就很明确了:找几个中国游客拍点“无视争议,照样玩得开心”的场景,给国内的人们吃颗定心丸。
在中日两国的国际出发区里,经常能看到拿着话筒的日本记者在那儿“盯梢”着。
他们偏偏喜欢盯上拖行李箱、举导游旗的中国游客,等待着听到“日本挺安全”或者“我真喜欢来这儿”之类的话,但镜头里的画面,根本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在所谓的“游客潮”中,还夹杂着不少背着电脑的商务人员、拖着书包的留学生,他们主要是为了办事、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者。
日媒拍了半天,想找那些“铁杆游客”没几个人,倒是看到不少满脸无奈的表情,被镜头捕捉下的无奈,背后又藏着多少游客的心声呢?
许多普通游客手里拿着酒店的退改条款,脸上全是犹豫不决的样子,虽然航空公司都挺大方,退改都不用收费,但日本不少酒店根本不合作,退改的规定一毛不苟,得严严实实的。
一位退休阿姨吐槽说,为了赶上下红叶季,她攒了大半年的退休金订的民宿,结果一退就亏了好几千,实在舍不得这辛苦攒下的钱,只得硬着头皮坚持过去。
有人算过账,一张机票加上住酒店的行程下来,退改掉的费用少则几千,多则可能上万。一般人哪能经得起这么折腾啊。
商务人士把行程安排得简简单单,谈完事情就走,绝不会多花一分钱帮衬当地的消费;留学生回学校上课时,非常小心翼翼,晚上根本不敢单独出去,哪还有一点旅游的兴趣啊。
游客们的这份失望和决心,日本的旅游业还能扛得住吗?
这次日方的动作真把“既要又要”的贪心写在脸上,算盘打得叮叮当当,但却忘了做生意最基本的道理:想赚钱得先守住底线,只盯着钱包可不行,走不了多远。
大概是日本忘了,中国游客去那儿并不是“非它不可”,而是为了追求“安心”这两个字而愿意走一遭。
如今嘛,安全感都打了折,体验也打了折扣,还得忍受那些政治挑衅带来的恶劣氛围,有谁还愿意凑这个热闹啊?
结语
旅游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你来我往”的过程,不是什么单方面“施舍”,两头都得用心去体验和付出才行。
日本这头总盼着中国游客“买单”,但那些不当言论不收回,治安问题也不改善,歧视政策依旧存在,难怪大家觉得这根本不像是真心在做生意。
要是一直想着眼前的小利,不认真反省整改措施,最终只会把本来慢慢回暖的游客都赶得越来越远,导致刚刚缓过来的旅游业再度陷入困境。这种后果,日方能扛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