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润的线条、黑白分明的配色,远远驶来,犹如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四川成都某景区,一款以熊猫为造型的游园车,成为了游客争相体验的人气之星。更令人惊喜的是,游客只需轻点手机扫码,就能开启一段无人驾驶观光之旅。
这款备受欢迎的无人驾驶游园车,正是由位于贵阳经开区的贵州忠辉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忠辉重工”)研发制造。
“景区游园车实现扫码自驾并不难,但要做到真正的无人驾驶,却是一大技术挑战。”贵州忠辉重工外贸负责人林阳轩告诉记者,公司几年前与国内顶尖高校深化科研合作,全力投入无人驾驶观光车的研发。直到今年3月,这款凝聚校企智慧的产品终于成功面世。
无人驾驶模式下,游客扫码后无需任何操作,车辆依托高精度定位系统、智能导航与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就能准确将其送达目的地。“这款车还同时支持手动与自动驾驶模式,游客既可亲自驾驶,也可将行程完全交由系统,沉浸式体验无人驾驶的科技魅力。”林阳轩说。
为适应不同景区的多样化需求,该款无人驾驶游园车推出了2座、4座、14座等车型,还能结合景区特色、地方文化IP进行个性化设计与生产。“仅这一款产品,连同软件系统在内,每年就能创造约500万元的产值,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超过50%。”林阳轩介绍。
随着科技进步,景区智能化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贵阳市重点文旅装备制造业企业,贵州忠辉重工还将在现有产品功能基础上持续升级,加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让观光车不仅能代步导览,还能与游客实时互动。
无人驾驶游园车是贵州忠辉重工的代表产品之一。走进公司的生产区,各式各样的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从游园观光车、全地形越野车到微型消防车,其旗下产品线覆盖了60多个细分车型,其中观光车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比高达70%。
数字背后,是企业对创新不懈的坚持与对市场敏锐的洞察。贵州忠辉重工成立于2012年,起初主攻客车、中巴与公交汽车的制造。随着旅游市场升温,企业在2018年果断转型观光车制造。凭借持续的技术投入与市场开拓,成功跻身国内观光车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行列。
“我们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每年至少投入600万元的资金在研发上,并积极与各类顶尖高校合作推进技术创新与提升。”林阳轩说,“十四五”期间,公司相继实现无人驾驶游园车、新能源观光车车身轻量化开发项目等技术突破,受到市场的认可。
这份坚持也为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十四五”期间,贵州忠辉重工加快“出海”步伐,布局全球市场,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
“2021年我们的外贸订单还是零,如今已经占到了整体业务的30%–40%。”谈到外贸业务的向好发展,林阳轩眼中透着自信,“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但我们凭借过硬的产品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种类,今年以来外贸订单同比翻了一番,出口额和出口比例持续攀升。”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景区业态需求,在产品研发与市场拓展上双管齐下,保持每年全新推出20余款车型,深挖北美、南美市场,持续拓展世界业务版图,将忠辉的产品推向更多国家。”林阳轩表示。
记者手记:
站在贵阳经开区的这片厂房里,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机器运转带来的温热,更是一种属于山地的坚韧力量。这里没有沿海地区的航运便利,没有先天赋予的出口优势,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忠辉重工让“贵阳制造”的标识随着电动观光车驶向了世界。
在轰鸣的厂房与静默的代码之间,能寻找一个传统制造企业“破茧”的轨迹。采访忠辉重工的过程中,那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以及翻番的外贸订单,都折射出那份在时代浪潮中精准“转向”的智慧与勇气。
凭借“每年至少600万”的笃定投入和与高校的紧密握手,忠辉重工一步步撬开了全球市场。它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出海”的航程中,最坚实的风帆永远是过硬的产品力与持续的创新力。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波谲云诡,手握核心技术,就能行稳致远。
在车间里,那些为不同市场定制的车型——为东南亚客商设计的观光车,为不同景区打造的卡通造型,适应。这些细节背后,是贵阳制造对全球市场的深刻理解:企业虽然或许身处山地,但视野必须与世界同步。作为后发地区的制造企业,忠辉重工没有简单模仿,而是选择通过技术创新构筑自己的护城河。与高校合作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更展现出企业立足贵阳、放眼未来的格局。
车间外,整齐排列的观光车即将启程。它们将从贵州的群山间驶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贵阳,像忠辉重工这样的企业,正在通过扎实的制造能力和开放的市场意识,书写属于自己的出海新篇章。贵阳制造,正以独特的姿态,驶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来源:天眼新闻
编辑:吴艺舟
审核:吴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