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清末上海老照片,拍摄时间时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从照片上看,南京路像县城,外滩码头像渔港,万国建筑群已成型。
从照片上看南京路,基本没有高层建筑,地面还是土路。照片没有显示,其他路段已经出现三四层高的楼了,西式风格。但整体还是以低层建筑为主。作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海开埠前,南京路尚为“溪间纵横”之地。1850年,英商在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路口置地80亩辟立花园,英商跑马总会围绕花园建造了一条跑马道。从外滩到跑马道之间的小路叫派克弄,又称花园弄。这是南京路的雏形。1865年,为便行旅,工部局将花园弄拓宽至40英尺(约12.2米),正式命名为“南京路”。至1920年代,南京路延伸至静安寺,以西藏中路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600米,名南京东路,西段名南京西路,从西藏中路到静安寺,又名静安寺路。
外滩建筑群始建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上海开埠和租界设立,各国在此设立领事馆、银行、洋行等机构,推动了建筑群的形成。至20世纪30年代,外滩已基本形成今日规模,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象征。
今天看清末的外滩码头像渔港,但当时的上海外滩码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包括码头建设、物流运输和造船业的兴起,同时受到技术限制和资金问题的影响。1890年代,浦东至浦西的渡运主要依赖木质小船(如划子、舢舨),载客量有限。1910年,浦东塘工善后局首次引入机动船渡江业务,标志着水上交通的现代化转型 。
189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
1890年代的外滩码头
万国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