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桂两省交界的红水河畔,望谟县蔗香镇以“天然温室”生态禀赋为基,以红色文化为魂,以布依风情为韵,依托山水资源奏响农文旅深度融合新乐章,从江鲜美食到乡村商超,从红色遗址到民族节庆,这片土地正释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蔗香镇境内河道属北盘江、红水河水系,南北盘江在蔗香汇合为红水河,境内总长101千米,流域面积465平方千米的“万山湖”滋养出肥美的生态鱼,既让这里成为国家级野钓基地,也催热了江边鱼馆。其中,蔗香百味鱼馆的酸汤酸笋鱼,以红水河鲜鱼为主料,发酵酸汤为底,成了游客必尝的招牌美味。
鱼馆经营者刘韦说:“我们的鱼是养在江里面的生态鱼,品种有江团、鲇鱼、黄辣丁等,招牌酸汤酸笋鱼受到了很多顾客的喜欢,节假日最多一天能有30桌。”
渔业与垂钓带火乡村商贸,蔗香码头旁的小卖部、便利店鳞次栉比,成了服务游客与渔民的“便民驿站”。像韦仕芬这样的商户正是文旅融合的直接受益者,而民宿行业也借势迎来发展热潮,全镇民宿业态同步兴起,精准对接垂钓游客住宿需求。如今全镇已有10多户群众开办超市、百货店及特色美食摊点,业态遍布景区周边,与民宿形成互补服务链,共同撑起乡村文旅消费场景。
小卖部经营者韦仕芬说:“我来这里开个小超市,蔗香码头钓鱼的人也多,他们来照顾我的生意,来买东西的也多。”
栖望康旅民宿负责人兰朝宣说:“目前我们主要是接待的是休闲钓鱼这一块为主,基本全国各地都有钓友过来,成都、重庆的人占60%,目前的入住率大概在70%以上,总体的效果还是可以的。”
资源变现的背后,是镇里的系统谋划。1.26万亩芒果、4600亩青柠檬等经果林,年带动务工收入超400万元;板陈糕、古法红糖等非遗美食升级深加工。在红色文旅与民族文化融合上,板陈村的中共黔桂边委旧址、王海平故居等红色遗址,年接待研学队伍超85批次,更与布依“三月三”糠包舞、花米饭制作等非遗活动串联融合,形成“红色研学 + 民族体验”的特色场景,让文旅内涵更丰富。
望谟县蔗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秀芝说:“我们将继续依托“天然温室”禀赋,在巩固芒果、龙眼、青柠檬等种植产业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推进板陈糕、柴火月饼、古法红糖等农产品的深加工与品牌化建设。同时,以板陈村为核心载体,串联红色文化与布依民族文化,通过常态化开展教育培训、民族节庆、野钓及户外赛事等活动,推动生态、产业、文化优势叠加,加速农文体旅深度融合。”
记 者:黄 栩 王封游
编 辑:王 艳
责 编:王兴仁
编 审:韦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