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一张,中方的牌在一张张出来了,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
此前,外交部的提醒还言犹在耳,建议中国公民“谨慎前往”日本,这第一刀,明晃晃地砍向了日本的旅游收入。
可谁都没想到,第二刀来得这么迅猛,这么彻底——教育部紧接着发布预警,白纸黑字:“谨慎赴日本留学”。
这一下,性质更重了。
如果说旅游警告是伤其皮毛,那留学预警,就是直刺筋骨,可能有人觉得,这不就是换个地方读书吗?能有多大影响?
事儿可不好,中国的留学生,带给日本的收益,甚至比旅游业还大。
比如,目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粗略估计有11.6万人。
这可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11.6个行走的“钱袋子”。
他们每年为日本带去的学费、生活费、租房消费,加起来是多少?接近120亿人民币。
这120亿,对日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支撑着无数日本语学校、私立大学的运转,养活着从东京到京都一大批租房中介、餐饮零售业者。现在,这个水龙头,要被拧紧了,而且是“断崖式”拧紧。
预计接下来,赴日留学人数将不是缓慢下降,而是垂直落地。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中日民间的文化交流,这根最重要的纽带,正在被官方主动地、有计划地冷却。
航线已经亮起了红灯。国航、南航、东航、海航……你能叫得上名字的航空公司,几乎在15日集体宣布,日本航线免费退改!这阵仗,这默契,说是市场行为,你信吗?这分明是在为可能进一步扩大的“谨慎”范围,做前置交通疏导。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摩擦,这是风向的彻底转变。
有人还在猜测,这是不是暂时的施压?那我告诉你,留学预警,在过往的国际关系实践中,基本等同于一个更深层次行动的前奏。什么行动?——撤侨预告。
逻辑链条已经很清晰了:先是外交提醒,让你别去;再是教育预警,让未来的根基别去;同时民航系统做好准备,方便在的人回来。下一步是什么?如果局势继续恶化,启动撤侨,将变得顺理成章。
没想到吧,中日关系会急转直下到这个地步。但这一切,并非无迹可寻。
海上的棋局,早已布下棋子。
除了前几天中国的055大驱带队巡航日本周边海域,就在今天,日媒发出惊呼:四艘中国海警船,注意,是配备舰炮的海警船,进入了钓鱼岛海域巡航,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紧急出动,上演了熟悉的“对峙”戏码。
看到这里,你品出味儿来了吗?
这边厢,文教、外交、民航,多条战线同步收紧,对日本的经济和文化命脉进行“精准点穴”。那边厢,在核心利益争议海域,我们的军事和执法力量以更强大的姿态,进行常态化存在。
这叫什么?这叫“文攻武卫”,两手都硬。你要在台前幕后搞小动作,就要承受相应的全方位代价。
有网友调侃说:择日不如撞日,不如,今天就撞撞这小日子呗。
调侃归调侃,但背后的底气,是实打实的国力支撑。我们早已不是那个只能强烈抗议的国家了。现在的行动模式是,话不多说,直接出招,而且招招打在七寸上。
话说回来,留学预警的背后,是对未来风险的极致规避。
外出留学的主体都是未来可期的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让他们置身于一个对华不友好情绪可能持续升温、甚至可能出现不测事件的环境,风险太高。这体现的,是一种终极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和国家责任。
日本某些政客,比如那位跳得很高的高市早苗,或许还在为迎合某些势力而沾沾自喜。但她和她的同僚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正在亲手葬送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旅游业、教育业接连遭遇重创,下一个会是什么?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化妆品,在中国市场还有多少好感度可以消耗?
这事的本质,已经超越了一次外交摩擦。这是一次关于国与国之间相处之道的现实教学。它清晰地告诉所有人:中国公民的安危与利益,是中国所有对外政策的最高出发点。任何企图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必将引发连锁的、你无法承受的后果。
时间,站在有充分战略定力和完整产业链的一方。我们能把留学生接回来,能把旅游消费停掉,能靠内循环和国产替代活下去,而且可能活得更好。
但日本呢?能轻易找到11.6万消费能力强劲的留学生,来填补这120亿的窟窿吗?能承受得起与中国“脱钩断链”的长期代价吗?
答案,不言自明。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下一步,就看日本什么时候撑不住,举手求饶了。
而我们,已经把该说的话,该亮的牌,都摆在了台面上。
这一次,日本休想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