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少林寺原方丈释永信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国内寺庙道观的收费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少游客反映,国内寺庙道观不仅收取门票,内部还存在诸多高消费项目,诸如燃香、撞钟、求签解签等,无一不需要额外付费。更甚者,部分寺庙还禁止自带香烛,声称“不洁”,而庙内香烛往往价格不菲,动辄数百元,且不允许议价,否则便会被指责“心不诚”。
这便引出了一个疑问:为何中国的寺庙道观要收费,而欧美教堂却往往免费开放?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首先,中西方寺庙教堂的定位存在根本差异。在国内,许多著名寺庙往往被地方政府定位为文物单位和旅游景点,其管理运营由地方文旅部门、宗教事务局或寺庙管理委员会负责,佛事活动反而退居其次。许多香客前往寺庙,更多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诸如祈求平安、发财、升官等,他们通过捐献香火钱,期望获得更多的好处与利益。
而欧美教堂则以信仰为本,旅游为辅。教堂面向全体民众和信徒开放,提供宗教服务。无论是做礼拜、向神父忏悔,还是聆听神职人员传教,都无需支付任何费用。教堂的庄严肃穆,旨在引导人们向上帝忏悔,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净化。人们在教堂中倾诉内心的苦闷,寻求精神的解脱。
其次,收费是国内寺庙道观重要的收入来源。与西方教堂不同,国内绝大多数寺庙道观的日常运营并非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而是需要自力更生。因此,寺庙道观需要通过收取门票、出租门面房、设置功德箱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如果没有这些收入来源,许多寺庙道观将难以生存。
反观西方教堂,由于其以信仰为主的定位,往往可以通过信徒的捐赠和教会的拨款来维持运营,无需依赖门票等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教堂虽然很少设置功德箱,但信徒们可以通过更私密的方式进行捐赠,例如直接向教堂开具支票。此外,一些国家如芬兰、德国、奥地利、瑞士等,至今仍保留教会税制度,确保教会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以德国为例,2023年仍有数千万人缴纳教会税,年度总收入高达数百亿欧元,这为教堂的免费开放提供了经济保障。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西方教堂并非完全免费。虽然教堂大堂通常免费开放,但部分区域的参观仍然需要收费。例如,巴黎圣母院允许游客免费进入大堂,但参观钟楼则需要购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主教堂也免费开放,但登上穹顶则需要购买门票。英国圣保罗大教堂允许信徒免费做礼拜,但游客参观则需购票。因此,可以说西方教堂的大教堂往往免费,但特殊区域的参观仍然需要支付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