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刚入行的酒店新人,还是经常出差的“住店达人”,总会在沟通中遇到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酒店专业术语。“OTA渠道占比多少?”“这间房是净房还是含早房?”这些词汇看似晦涩,实则是酒店运营的“通用语言”。今天就为大家整理了酒店各场景高频术语,一篇看懂不踩坑!
预订和接待是酒店服务的第一道关口,这里的术语直接关系到入住体验。首先要分清散客和团队客,散客指单独或少量出行、临时到店或通过零散渠道预订的客人,而团队客通常是10人及以上结伴出行,由旅行社或组织者统一预订,酒店会提供团队专属接待流程。
经常听到的OTA,其实是在线旅游平台的缩写,像携程、美团、飞猪等都属于OTA渠道,如今多数酒店的散客预订都依赖OTA,“OTA转化率”“OTA评分”更是酒店运营的核心考核指标。还有担保预订,指客人通过信用卡或预付款等方式保证入住,若未按时到店且未取消,酒店会扣除部分费用,适合旅游旺季或热门酒店的预订。
进了客房,术语更是藏在各个细节里。先看房间类型,单人间、双人间很好理解,但套房又分行政套房、总统套房,核心区别在于空间布局(是否含客厅、书房)和配套服务(是否含行政酒廊使用权)。
客房状态术语是服务效率的关键:脏房指客人退租后未打扫的房间,净房是已打扫完毕可直接入住的房间,住客房则是当前有客人入住的房间。酒店前台安排房间时,会优先调配净房,若你到店后被告知“需等房”,大概率是在等脏房打扫成净房。
还有容易混淆的含早房和净价房,含早房即房价包含早餐,部分高端酒店会区分“单早”“双早”;净价房则是不含任何附加服务的基础房价,适合不需要早餐的客人,价格通常更实惠。
酒店餐饮区的术语也不少,尤其是宴会场景。台型指宴会餐桌的摆放形式,常见的有圆桌型、长桌型、U型等,不同台型适配不同场景,比如婚宴多用圆桌型,商务会议多用长桌型。翻台率则是餐饮区的核心运营指标,指单位时间内餐桌的使用次数,翻台率越高,说明餐饮区人气越旺。
点餐时可能遇到的份餐和自助餐不用多说,但套餐通常分固定套餐和定制套餐,固定套餐有预设菜品,定制套餐则可根据客人需求调整,适合商务宴请或家庭聚餐。另外,高端酒店餐饮会提供分餐制服务,由服务员将菜品分到每位客人餐盘,兼顾卫生与仪式感。
酒店服务的精髓,往往体现在这些术语背后。礼宾服务不只是帮拿行李,还能提供叫车、预订景点门票、推荐本地美食等增值服务,住高端酒店时不妨多咨询礼宾部。投诉处理是酒店服务的“试金石”,规范的流程是“倾听-道歉-解决-回访”,优质酒店会通过投诉处理提升客人满意度。
还有会员体系,从银卡、金卡到白金卡,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权益,比如延迟退房、升级房型、专属礼遇等,常住某家酒店的话,注册会员能享不少福利。客诉率和复购率则是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客诉率越低、复购率越高,说明酒店服务越受认可。
看完这篇,是不是对酒店术语有了清晰认知?你还遇到过哪些难懂的酒店“行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探讨!觉得有用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给身边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