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落幕,网络上却充斥着打工人对旅游体验的声声抱怨。高价机票、昂贵餐食、破旧旅馆,以及人头攒动的景区,都让这场期待已久的旅行变了味。人们不禁开始反思,“五一”出游究竟是为了什么?
细究打工人们的怨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拥挤不堪的景区体验。网红景点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想在树下寻得片刻清凉,却发现早已被人群占据。憧憬着海边漫步,却发现沙滩上寸步难行。出发前的憧憬,在到达后迅速被失望取代,归心似箭。
其次,是水涨船高的出行成本。平日里一家三口五天游的开销不过五六千,而“五一”期间动辄过万。火车票、住宿、门票,甚至餐饮价格都纷纷上涨,一次“五一”游,仿佛榨干了几个月的积蓄。
再者,是景区与美食的同质化现象。如今的景区,仿佛流水线上生产出的复制品,千篇一律的打卡点遍布全国。而所谓的地方特色小吃,也总是逃不开臭豆腐、烤串和铁板鱿鱼的老三样,令人食之无味。
既然如此,为何打工人依然热衷于在“五一”扎堆出游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带薪休假的机会难得,不出去走走总觉得亏了;看到朋友圈里晒出的美景,生怕自己与社会脱节;难得的假期,全家团聚,总想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然而,就在打工人为糟糕的“五一”旅游体验而烦恼时,我们却发现,有钱人早已避开了这个拥挤的时段。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秘密:有钱人懂得利用节假日赚钱,而打工人却在节假日花钱。
精明的生意人会抓住节假日的机会,将商品价格大幅抬高,利润率从平日的30%飙升至90%。等到假期结束,物价回落,他们便会选择淡季出游,既赚到了钱,又避开了拥挤的人潮。这种消费模式与理财观念的差异,或许正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龚鹏程丨土耳其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