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了一趟黄山,本来不是冲着云海去的,是想弄明白一件事:为什么人们一进山里,就觉得是来疗愈的,好像山天生就得帮我们减轻压力、照顾情绪,但真要这么想,就有点太自以为是了,山没有求着谁来,也没有义务让人放松,你心情不好,其实是城市生活把你逼到这一步的,山只是静静立在那里,它不负责治愈谁,它只是让你看清自己有多疲惫。
选旅行地这件事,听起来很自由,其实都是被安排好的,你想找个安静地方就去古镇,想热闹点就去海边,这根本不是游客自己的选择,是旅游公司早就画好的路线,淡季价格便宜人也少,大家管这叫聪明玩法,其实就是花钱买清净,花得少就能独占风景,西湖边的断桥和黄山上的光明顶,这些地方早就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被拍出来炒出来的网红景点,游客在那里忙着打卡,原来的居民却要搬家,因为房租涨到他们住不起了。
拍照这件事藏着很多门道,大家总在等黄昏的光线,套用现成的构图法,加个滤镜再发出去,结果照片里的景色跟真实的样子差得很远,这不是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是在重复别人眼里的画面,如果所有人都挤在同一个地方按动快门,风景就变成了能随便复制的商品,真正愿意拍照的人,会安静地等一场突然的雨,或者一阵吹乱树叶的风,在这些并不完美的时刻里找到值得留下的东西,靠的不是技巧,是那份耐心和对景物的尊重。
很多人都说无痕旅行是文明行为,这话没错,但没说到关键,你带走垃圾,沿着步道走,不是因为你有素质,而是你得承认自己其实是闯进来的,自然保护区的路本来就不是为你修的,它是为了保护生态才划出来的,你自带水壶,选择坐公交,也不是为了表演环保,只是不想被旅游消费绑架,一瓶卖三十块的矿泉水,卖的是风景,喝下去的全是资本逻辑,你不买,就等于在说,我不接受这种定价方式。
安全提醒总是让游客自己准备药品、报告行程,听起来很贴心,实际上是在推卸责任,山区里没有救援队伍、也没有实时预警系统,出了事情全都怪游客自己没做好准备,比如有游客在山里迷路受困,该负责的是管理部门,不是那个带了三瓶水和充电宝的人,山野环境不是游乐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变成户外专家,公共安全服务不到位,责任不该转嫁给个人。
现在一些地方的做法有了改变,比如浙江安吉和四川九寨沟,开始试着推行限流加碳积分换票的方式,这不是为了让游客玩得更舒服,而是官方终于意识到风景并不是可以无限供应的商品,以前是欢迎你来,现在是你来了就得看看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这种变化挺有意思的说明政策上开始把自然当成主体而不是资源,游客也不再是上帝而是访客。
我遇到一位老护林员,他没有谈论风景有多美,只是说树比人活得更久,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其实分量很重,我们总是想着从自然中获取些什么,却很少考虑能为自然留下些什么,不是留下走过的脚印,而是留下生长的空间,不是留下拍下的照片,而是留下原有的宁静,自然不需要我们赞美它,只需要我们不去打扰它。
有时候我会思考,人们太习惯把自然当作背景板了,它不是我们的道具,也不是减压的工具,更不是打卡的景点,它独立存在,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则,我们进入其中,就要遵守它的规矩,而不是让它来适应我们,这个道理理解起来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去做到。
上一篇:无锡的亲们,一起来捡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