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苏州以她独有的温婉与雅致,轻抚着每一位踏入这片温柔乡的旅人。古城的心脏地带,有一处静谧之地,与举世闻名的拙政园相邻而居,这便是苏州博物馆,一个承载着历史与艺术的殿堂,正以她含蓄而深邃的姿态,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今朝的故事。
苏州博物馆坐落于苏州古城的核心地带——姑苏区东北街204号,东接忠王府,北依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南望狮子林,西临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串联苏州历史文化的关键节点,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也能沉浸于苏州古典园林与古街的独特韵味之中。
苏州博物馆由贝聿铭设计,以“中而新,苏而新”为设计理念,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既保留了江南建筑的粉墙黛瓦元素,又采用了现代的几何造型和建筑材料。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既有传统苏式园林的精巧韵味,又不失现代建筑的简约之美。它如同一幅精心布置的水墨画卷,在世人面前缓缓展开。
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中央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中央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湖面凉亭和假山等园林景观。中央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和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中央大厅西侧由西廊连接为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四个常设展厅。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它是苏州传统坡顶景观的现代诠释,屋面采用“中国黑”花岗石片。同时广泛运用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抽象了古典建筑繁复的装饰元素。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取代了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
厅内以暖色调为主,把景泰蓝、陶瓷、玉雕、漆器作为艺术符号嵌入建筑美学之中,使两者相得益彰。粉墙黛瓦使得建筑与环境协调。为了凸显出建筑的轮廓,采用了深色的石块进行了勾边,从而使得建筑更加地立体化。简单的建筑搭配上绿意葱葱的植物在夏天让人清爽,在秋天那些黄色与红色观叶树木又增加了一丝丝暖意。
走进吴塔国宝的两个展厅,可以看到在苏州两座标志性佛塔——盘门瑞光寺塔和虎丘云岩寺塔内发现的国宝级佛教文物。出土于盘门瑞光寺塔的真珠舍利宝幢,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宝塔通高122.6厘米,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自下而上分为须弥座、佛宫、塔刹三个部分。宝幢综合了当时的木雕、玉雕、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举世罕见,人们从中可以一窥北宋时期苏州匠人及工艺品的巅峰技艺。
穿过数字化《韩熙载夜宴图》的虚像,五代秘色瓷如出水芙蓉惊现眼前。13.5厘米的冰裂纹青釉中,浅浮雕莲瓣随光线角度舒展开合。春秋展厅中,58.3厘米青铜剑身犹泛寒芒。近格处十字铭文穿越2400年依旧凌厉。此刃曾划破姑苏台月色,今在恒温展柜中与纳米镀膜玻璃相互凝视。
同时,苏州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也是一绝。比如元代的《七君子图》,汇聚了赵天裕、柯九思、赵原等元代绘画大师的杰作,绝对是书画爱好者的福音。除此之外,还有吴王余眜剑、蟠螭三足提梁盉、居仁堂粉彩梅鹊纹碗等等,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苏州博物馆之美,不仅在于其珍藏的瑰宝,更在于其本身便是一件艺术品。片石假山,以白墙为纸,以山石为墨,绘就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温度,在光影交错中,领略千年江南的独特魅力。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