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韩瑜超 漫画 张利昌
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打卡,越来越多的嘉兴长者背起行囊,以“求知”为名踏上旅途。如今,“银发族”也爱研学游,中老年群体和学生们一样,掀起一股研学游热潮,他们带着“边游边学”的想法,享受着旅行与求知的双重乐趣。
从“打卡”到“打卡趣”
嘉兴“银发族”旅游观悄然变化
早晨7点,市区中山桥下已聚集了二十几位整装待发的老人,他们身着轻便的运动装,背着双肩包,看起来与寻常旅行团无异。但细看之下便能发现不同:几乎人手一本笔记本,有人甚至带着平板电脑和单反相机,他们即将前往的是绍兴的鲁迅故里,开启一场“追寻文豪足迹”的深度研学之旅。
“我们现在可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游客了。”今年68岁的张晓笑着对记者说。她的笔记本上,清晰地列着此行想探究的几个问题:“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与实物有何异同?”“寿镜吾老先生的教学方式对当今有何启示?”
在鲁迅故居,传统的“打卡照”环节草草收场,老人们反而围着研学导师追问着历史细节。“老师,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斑蝥,真的存在过吗?”“这张书桌上的‘早’字,是后来复原的还是原物?”一句句细致的提问取代了喧哗,笔记本上沙沙的记录声成了主旋律。
在本地,也有深受“银发族”欢迎的“研学+”旅行模式。今年,海盐以沈荡古镇为试点,通过多方协同的运营机制、精心设计的研学路线及全程的闭环管理模式,探索了一条老年教育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研学线路精心规划为“家风传德、古韵承文、老街焕新”三大主题,涵盖钱家祠堂破译德育密码、谷仓文化园感受历史变迁、沈荡酿造厂体会工匠精神、贲湖老街领略“老建筑+新业态”生命力等。“去年跟着研学团去了苏州四大名园,回来就‘陷’进去了。现在旅游,不再是看个热闹,而是像读一部历史巨著一样,去读懂它背后的文化逻辑。”古稀老人邬先生说。
“银发旅游族”从单纯的旅游打卡,变成寻求旅游打卡的乐趣及趣味,随之旅行社的行程单上,“购物点”被“体验工坊”取代,“车览”变成了“导师深度讲解”。“我们得提前做大量功课。”嘉兴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小陈坦言,“现在的叔叔阿姨们很会利用自媒体平台、AI等学习,他们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经常会提出一些专业问题,逼着我们不断学习。”
“去年我们组织的老年研学团只占业务的10%,今年已经不止翻番。”嘉兴国际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向记者展示着数据对比,“传统的夕阳团销量平稳,但增长乏力,反而是像‘江南文博之旅’‘非遗匠心体验’这类深度游,成了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求知”取代“观光”
嘉兴银发研学热背后的“精神刚需”
从“到此一游”到“不虚此行”,嘉兴老人们的行囊变重了——里面装的不再是特产与纪念品,而是知识、见解和沉甸甸的满足感。
当前的老年群体主要是“50后”和“60后”,他们退休之后的消费观念和生活目标已从物质满足,转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老人们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介绍,比如说敦煌,他们不仅要看壁画,还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佛教艺术的流变,甚至要求我们开设基础的壁画临摹课。他们的学习没有功利目的,纯粹为了兴趣,这种热情反而更加持久。”嘉兴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研学游是中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紧密连接的方式,“退休后,最怕的就是与时代脱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摄影、园林、茶道,感觉自己还在成长,还在被需要。我们老同学组建了微信群,分享学习资料,相约看展,生活比退休前还忙碌。”今年65岁的老郑说。
对于他们而言,银发研学游也是一种迟来的“补偿”。“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很多兴趣只能搁置,现在终于有时间、有精力了,那就为自己活一次。把年轻时没读透的书、没看懂的历史,通过双脚丈量、双眼印证,这是一种无比充实的快乐。”老郑补充道。
此外,传统的“保姆式”旅游服务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吃好住好”是基础,但“学好玩好”才是核心。“我们为老年研学团设计的行程,必须节奏舒适、内容有深度,并且要留有社交和自由探讨的空间。比如在学习传统工艺时,我们会结合他们熟悉的童年记忆,这样更容易引起共鸣,获得情感慰藉。”嘉兴国际旅行社相关负责人说。显然,银发研学游的火爆,是当代老年人用行动对金色晚年生活的重新定义。
重塑“银发旅游经济”
嘉兴老年研学游催生服务新业态
这股方兴未艾的银发研学热,不仅改变了旅游市场的格局,也催生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新业态,正在重塑人们对“银发旅游经济”的想象。
敏锐的市场已经行动起来,在嘉兴的一些书店里,专门开辟的“银发旅游读物区”成为新亮点,陈列的历史、地理、文化类书籍字号更大、排版更疏朗。“我们根据研学主题打包推荐书单,比如‘陶瓷文化专题’‘古代建筑入门’,很受欢迎。”一位书店经理介绍。
电商平台上,出现了专门为老年“研学客”定制的装备包,内含轻便折叠凳(便于长时间听讲)、大字笔记本、便携药盒、高清望远镜等。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也嗅到商机,开始开发适老化的讲解词和互动体验项目,节奏更慢,讲解更细,互动更强。
夜幕降临,老郑和他的“学友”们又在茶馆里热烈地讨论起来,桌上摊开着下一次“景德镇陶瓷烧造史研学之旅”攻略,除了参观,他们还设法联系当地的工作室,希望能在匠人指导下亲手拉坯、上釉,“我们要玩得有文化、有深度、有记忆点。”
这些背着行囊、孜孜以求的老年身影,正在打破社会对“老龄化”的刻板印象,老龄化不再仅仅意味着衰弱、依赖和边缘化,它同样可以充满活力、好奇心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