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CFP供图
深圳晚报讯 (记者 王新根 魏羽辰) 11月5日至6日,由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美美与共——2025国际红树林之夜”主题活动将在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南区广场举行。
“红树林+”融合模式
一场关于“共生”的城市实践
近年来,深圳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走出了一条科技驱动、制度创新与公众参与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将曾经废弃的鱼塘改造成鸟类的栖息地,如今绿意连绵,鹭鸟翩跹,成为全球城市湿地治理的典范。
多年来,深圳在红树林保护中积累了丰富成果与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发布全国首个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为目标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碳汇项目方法学空白;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系列法规,为生态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创新实施“政府主导、科研支撑、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建成覆盖全市的生态监测网络,并依托深圳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广泛应用无人机巡护、遥感监测、AI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重点生态区域的动态感知与智慧管理;通过设立自然学校、开展志愿护林行动、打造生态文化节等方式,持续推动公众参与,让守护红树林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而比技术更动人的,是理念的升华。深圳率先提出“红树林+”融合模式,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红树林不再只是湿地中的植物群落,更成为连接生态价值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它融入教育,滋养童心;它牵手文旅,激活商圈;它链接深港,促进融合。这正是对“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文明哲思的生动践行。
从深圳出发,向世界生长
2024年11月6日,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签署仪式在深圳举行,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签署协定并为中心揭牌,标志着这座城市从生态实践者跃升为全球治理的引领者。如今,20个成员国共同探索红树林保护的全球路径。深圳不仅输出技术与经验,更搭建起知识共享、人才培训与国际合作的开放平台。
在即将开幕的“2025国际红树林之夜”上,活动现场特设“国际红树林中心主题区”,多国红树林保护实践在此交汇:这里有中国系统化的治理模式,有柬埔寨依托73个保护区与社区共治的网络体系,有马达加斯加“保护区+社区管理”双轨并行的修复机制,也有古巴政府资助、全民参与的生态共建模式。
五大主题展区沉浸式体验
从“看科普”飞跃“进生态”
夜幕降临,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南区广场将化身为一座流动的生态剧场。五大主题展区如星辰般点亮夜空,“红树林+科技主题区”尤为引人注目。这里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展览空间,更是融合前沿科技与生态认知的沉浸式体验场域。
在这里,观众可以操作触控屏,查看福田红树林的实景三维模型与实时监测视频;也可以戴上3D眼镜,在大屏前“置身”湿地之中。
在“无人机体验区”,观众可远程操控飞行在福田红树林上空的无人机,借助裸眼VR设备直观感受第一视角的空中巡护画面。AI算法实时识别植被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信息,让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
借助混合现实(MR)技术,市民无需穿戴设备即可步入虚拟红树林场景,还可以“潜入”水下,亲眼看到红树根系如何过滤盐分、螃蟹如何在根系间穿梭觅食,真正实现从“看科普”到“进生态”的认知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