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联酋艾因动物园作为中东地区的生态标杆,这里栖息着4000多只各类动物,更创造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纪录。
要知道新加坡以 “拥挤都市” 著称,2025年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8387人,而艾因动物园却在沙漠腹地实现了远超这一密度的生命共存。
这处被沙丘环绕的动物园,为何能在干旱少雨的环境中孕育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高密度绝非拥挤
据艾因动物园官方公布的数据,园区总面积达400公顷,这样广阔的空间为4000多只动物提供了舒展的家园。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些空间并非简单划分,而是按物种习性复刻了自然栖息地,沙漠鸮的干旱岩石区、长颈鹿的稀树草原、狐猴的热带雨林,每一处都经过生态学家精心设计。
但在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的沙漠中,维持这样的生命乐园,最棘手的难道不是水资源短缺吗?
作为阿联酋首个获得LEED铂金认证和Estidama五颗珍珠评级的建筑,谢赫・扎耶德沙漠学习中心堪称节水典范。
园区采用节水型本土花园、高反照率材料和雨水收集系统,将热岛效应降低 15% 以上,同时通过滴灌技术为植被供水,水资源利用率较传统动物园提升 60%。
这种生态设计不仅保障了动物饮水,更让栖息地呈现出自然的层次感,沙猫的洞穴隐藏在耐旱灌木丛中,河马的水域连接着循环净化系统,鳄鱼展区则模拟了沙漠绿洲的季节性湿地。
正是这种 “以沙漠生态治沙漠” 的思路,让干旱环境反而成为部分物种的理想家园。
自1968 年国父谢赫・扎耶德创立之初,这里就被定位为 “沙漠物种的诺亚方舟”。如今,园内不仅成功繁殖了被列入阿布扎比红名单的阿拉伯沙猫。
2024年更是迎来三只幼崽的诞生,填补了该物种人工繁育的多项研究空白。
针对白犀牛的保育项目同样成效显著,2008 年引入的 5 只南部白犀牛,经过十年科学繁育,数量已翻倍,动物园还与肯尼亚莱瓦野生动物保护区合作,共享保育技术与基因数据。
这些成果背后,是专业团队的不懈努力动物护理师会根据基因图谱为物种配对,兽医团队建立了沙漠动物专属的健康档案,科研人员则通过卫星追踪野化放归的个体。
更难得的是,这些保育故事并非藏在实验室里,而是通过互动体验传递给每一位游客。但除了动物保育,这个沙漠动物园如何让游客真正理解保护的意义?
教育赋能是艾因动物园的另一张王牌。谢赫・扎耶德沙漠学习中心作为海湾地区最大的生态教育基地,设有五大互动展馆,从 “沙漠的过去” 到 “未来的可持续生活”,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沉浸式体验,让各年龄段游客都能参与其中。
这里不仅有可以触摸的沙漠岩石标本,还有模拟沙尘暴的体验装置,更有专业讲解员分享物种保护的一线故事。
为了让体验更具吸引力,动物园还推出了多样化的游览套餐,从 230 迪拉姆的家庭探险套餐到 2500 迪拉姆的皇家定制之旅,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成人门票仅 31.5 迪拉姆的亲民价格,更让生态教育触手可及。
据动物园官方公告,2025 年 11 月 1 日起,全新的大猩猩庇护所将正式启用,该庇护所模拟非洲刚果盆地的雨林环境,配备了高空栈道和互动观察点,游客可近距离观察大猩猩的社群行为。
同时重新开放的河马与鳄鱼展区,将采用透明水下观景通道设计,让游客直观感受水生动物的生活状态。这些新设施并非单纯追求视觉冲击,而是融入了更多保育理念。
大猩猩庇护所将用于研究灵长类动物的社会结构,河马展区则会开展淡水生态保护科普。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的世界最大人造野生动物园。
艾因动物园的奇迹,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字震撼,而是沙漠国度用 55 年时间践行的生态承诺。
从国父谢赫・扎耶德的初心传承,到科学保育的持续深耕,再到教育赋能的创新实践,这里不仅是动物的乐园,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课堂。
在这片沙漠绿洲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 4000 多只动物的生机盎然,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这份坚持与智慧,也为全球干旱地区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