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敦煌石窟艺术大展在成都亮相,引发了蓉城观众对莫高窟的浓厚兴趣。2020年,敦煌研究院与四川博物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文物保护、研究及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入合作。
近日,由敦煌研究院与四川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博物院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两院的专家学者,大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交流,听取课题组的研究汇报。
赵蓉,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亲自赶到成都参加此次学术交流会。她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并在活动结束后接受了封面新闻的采访。赵蓉的报告题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研究》,她从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作品信息、以及临摹对研究的重要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特别是,赵蓉强调了临摹作品对石窟艺术考古与研究的深远价值。
上世纪50年代,张大千开始临摹敦煌壁画,这一举措对当时的石窟艺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张大千对壁画风格和时代的判断,成为当时学者们研究的重要依据。比如,宿白先生在80年代讨论莫高窟早期洞窟年代时,曾引用过张大千的观点,樊锦诗先生也曾指出,敦煌研究院的起步,正是在临摹敦煌壁画和彩塑的基础上展开的。
赵蓉在学术会上详细阐述了张大千临摹壁画的学术意义,她认为,尽管张大千不一定关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但他对传统绘画的深入理解使得他的临摹作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赵蓉还提到,张大千与当代美术史研究的关系,类似于欧美科学考古方法进入中国之前,金石考据所起到的“疑古释古”作用,二者在方法和目的上有着相似性。
四川博物院收藏了超过600件张大千的书画作品,是国内拥有其作品最多的文博机构。早在2020年底,赵蓉便参观了四川博物院的大风堂展览,开始深入研究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赵蓉认为,张大千的临摹作品是研究20世纪中国传统美术及其与敦煌石窟关系的重要材料。
在四川博物院的大风堂展厅内,展出了大量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除了展示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敦煌壁画外,这些作品还介绍了北朝、隋唐五代艺术的特点。张大千的临摹作品曾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他在成都和重庆的展览,曾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如段文杰等川籍人士,他们在常书鸿的影响下,纷纷前往敦煌,成为了敦煌的守护者。
在学术交流会期间,四川博物院的张凯透露,在整理馆藏时发现了张大千的敦煌临摹笔记,这一新发现引起了赵蓉的浓厚兴趣,她表示希望四川博物院能进一步研究并公开这一重要资料。
谈到敦煌大展在成都引发的“敦煌热”现象,赵蓉表示,举办展览是敦煌研究院弘扬敦煌文化的重要方式。张大千当年举办的临摹展,曾掀起一股敦煌热潮,吸引了许多人前往敦煌临摹。虽然当时交通不便,前往敦煌的人数有限,但如今交通发达,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大批游客前往敦煌参观。赵蓉期待未来继续深入研究张大千的临摹作品,并与更多的观众分享敦煌研究院与四川博物院的学术成果。
如您有任何新闻线索,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为采纳的线索提供酬谢。
下一篇:如果你秋天来丽江,我会带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