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高邮,你想到了什么?咸鸭蛋、高邮湖,还是汪曾祺?作为一个石家庄人,我带着这样的想象南下,却在这座苏中小城里,遇见了意料之外的温柔。
01
鹩哥喊我“皇上驾到”
来到高邮,烟火气最浓的当属城市西部的老城区了。漫步在古街旧巷,一幅幅苏中居民生活的图景就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机器轰鸣,临街店铺还保持着旧民居模样。一对圈椅一副中堂,两个老人坐看行人来往。三五大婶闲坐聊天,谢顶大叔摆局对弈,喜欢安静的则握钓杆,似有似无地盯着水面,全然愿者上钩模样。
路过小街的十字路口,每每会有老人独坐,身边陪着小狗。这些狗不跑不叫,就那么静静地和主人保持相同姿态,相互陪伴。
在一家小店前,几只黑色的鸟儿吸引了我。主人说这边通体全黑的是八哥,而黑中闪亮的是鹩哥。他养的这只鹩哥别看只有一岁多,却会说十几句话,最常叨叨的就是“恭喜发财”和“皇上驾到”。这么懂人情世故的鸟儿,谁会不爱呢?
街边公园里,大肥猫主动过来蹭我的裤脚;小巷便道上,皮毛潦草的狗子停在车位里,只值班,不挡道。
更有意思的是,在漂浮于京杭运河的镇国寺里,遇到了不怕人的兔子。它们大摇大摆地在林间吃草,在西塔下追逐,活得恣意通透。
02
从秦少游到汪曾祺,文脉在此流淌
高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王在此筑高台,设邮亭,故取名高邮。汉初置县,历经隋唐两代的长足发展,其政治、经济、战略地位愈益凸显。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军(与州、府同级),开始修筑高邮城。
高邮文脉绵长,人杰地灵。秦少游《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传唱千年;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汪曾祺的《沙家浜》影响了几代国人,每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这唱词一起,阿庆嫂“智斗”胡传魁与刁德一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
高邮不光有以“盂城驿”为代表的“邮驿”文化,有以“同兴当铺”为代表的“典当”文化,更有以“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在受降雕塑前,一个咿呀学语的小朋友指着画面问奶奶,这是在干嘛?奶奶说,这是坏人在向我们认罪呢。
80年过去了,先辈们的奋斗为后人铺就了和平生活的底色,而 “报国为民、英勇顽强” 的铁军精神正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03
十五万志愿者点亮一座“爱之城”
10月18日,扬州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善扬州”主题活动在高邮启动。这个响应“新善中国”号召的活动,为什么会放在高邮?
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4月,高邮市注册登记的志愿者已超过15万人,志愿者队伍541支。按高邮市的常住人口为71.31万人计算,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1%,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高邮以“爱”之名,打造“志愿之城”,将15.3万余名志愿者的点滴善意,从涓涓细流汇成服务惠民的汪洋大海,让群众时刻感受到温暖,并从受助者逐渐转变成志愿者,用热情展示志愿者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
以高邮市红星志愿者协会为例,他们成立于2015年,目前正式会员已达1785人,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9800余次,捐款捐物近2200多万元。自2019年3月起,他们发起“星火助学”项目,点点星光从江苏延伸到贵州,照亮了77名困难学生家庭。6年来,累计发放助学金超过100万元,帮扶惠及贫困学生886人次。
离开高邮时我才明白,这座城市打动我的,不只是咸鸭蛋的香、高邮湖的静,更是那无处不在的善意与从容。她让我相信:有些地方,一见如故;有些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