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城市的地铁里挤满了眼神疲惫的上班族,手机屏幕上的工作消息像潮水般涌来。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全国就业人员工作时间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周工作时间达46.7小时,62.3%的职场人坦言“长期处于精神透支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找个地方喘口气”成了无数城市人的心声,而乡村,正凭借 “休闲 + 度假”的旅居模式,成为大家心中的“治愈之地”。这种以“闲”为核心的模式,不仅让城里人找回了慢生活,更给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靠生态赚钱、凭体验吸金”的新路径。
一、两大核心资源:撑起乡村旅居的“骨架”
“休闲 + 度假”模式能站稳脚跟,离不开“生态环境”与“特色住宿”这两大核心资源的支撑,二者就像乡村旅居的“骨架”,缺一不可。
一方面,是老天爷馈赠的优质生态。乡村的山林、溪流、湿地,正是城里人渴求的“天然氧吧”。以浙江莫干山为例,其森林覆盖率高达 93.5%,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超过2万个,是城市市区的20 - 30倍(浙江省林业厅《莫干山生态环境监测报告》,2024)。这样的生态优势,成了莫干山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另一方面,是接地气又有格调的特色住宿。传统的农家乐早已满足不了游客需求,民宿、木屋、帐篷营地等“新载体”应运而生。莫干山目前已形成超过1200家特色民宿的集群,其中“裸心谷”“西坡” 等头部品牌,凭借独特的设计和服务,年均入住率稳定在75%以上,旺季时部分高端房型价格突破3000元 / 晚仍一房难求(德清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莫干山民宿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这些住宿载体不再只是“睡觉的地方”,而是融入了乡村美学与生活方式,比如“西坡”民宿保留了老村落的夯土墙,内部却配备了现代化的智能家居,让游客既能感受乡村烟火,又能享受舒适生活。
云南大理双廊古镇也是如此,依托洱海“水天一色”的生态景观,当地将200多栋临海老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每间房都设有观海阳台。据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2024年数据,双廊古镇民宿年均入住率达 68%,其中“大理双廊归心海景民宿”等头部品牌,节假日入住率更是100%,成为游客“枕海而眠”的首选之地。
二、“轻休闲”体验:让游客心甘情愿“慢下来”
如果说核心资源是“骨架”,那“轻休闲”体验就是乡村旅居的 “血肉”,它能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变成“深度停留”。
这种体验不追求“高强度、多景点”,而是主打“轻松、自在、沉浸式”。在莫干山,经营者围绕山林生态打造了一系列体验项目:山间铺设了总长50公里的骑行绿道,游客可以租一辆自行车,在竹海中穿梭;森林里开设了“星空观测站”,每到夜晚,专业向导会带着游客用天文望远镜看银河;还有亲子农场提供“挖笋、摘菜、喂小动物” 等活动,让孩子亲近自然。据莫干山民宿协会调研,参与过“轻休闲” 项目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2天延长至2.5天(《莫干山游客消费行为报告》,2024)。
大理双廊古镇则把“慢”做到了极致。当地推出“环洱海生态廊道徒步”项目,沿着12公里长的廊道漫步,既能欣赏洱海风光,又能看到白族传统村落;非遗传承人开设了“白族扎染体验课”,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一块扎染方巾,带走独特的乡村记忆;很多民宿还会在庭院里摆上茶桌,提供免费的大理普洱茶,让游客伴着洱海的微风“发呆”。双廊古镇旅游服务中心 2024年数据显示,体验过两项及以上 “轻休闲”活动的游客,二次消费率高达45%,远高于普通游客的 18%。
三、清晰盈利逻辑:让乡村旅居“赚得稳、走得远”
一个模式能否持续,关键看盈利。“休闲 + 度假”模式以“住宿为核心,多业态增收”的盈利逻辑,让乡村旅居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带动村民致富。
住宿是绝对的“压舱石”。莫干山民宿的客房收入占比普遍在60% - 70%,以中端民宿“莫干山云涧民宿”为例,其共有15间客房,均价800元 / 晚,年均入住率72%,仅住宿年收入就达300万元左右(德清县民宿行业协会案例库)。双廊古镇的临海民宿更具优势,“大理双廊一线海景民宿”均价1200元 / 晚,旺季时价格翻倍,部分民宿单月住宿收入就能突破50万元。
在此基础上,餐饮和休闲活动成了“增收利器”。莫干山的民宿大多配套餐厅,主打“就地取材”的农家菜,笋干烧肉、清蒸溪鱼等菜品深受游客喜爱,人均消费60 - 80元,餐饮收入占比约20%。很多民宿还推出“烧烤派对”“手工蜡烛制作”等付费活动,每人收费100 - 150元,这部分收入占比约10%。据德清县文旅局统计,2024年莫干山民宿非住宿收入平均占比达30%,部分头部民宿甚至超过40%(《德清县乡村旅游经济分析报告》,2024)。
更重要的是,这种盈利模式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莫干山民宿集群直接带动当地3000多名村民就业,从民宿管家、厨师到保洁、司机,都能找到工作;双廊古镇的扎染体验课,让200多名白族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增收,每人每月能多赚2000 - 3000元。这种“一人开店,全村受益”的模式,让乡村振兴有了实实在在的“造血能力”。
『亮村点睛』
“休闲 + 度假”的乡村旅居模式,本质上是一场“城市需求”与“乡村资源”的精准对接。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需要盲目跟风搞大项目,只要立足自身的生态优势,把“闲”做成有温度、有特色的产品,就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但也要警惕“千村一面”的陷阱。现在很多地方照搬莫干山、双廊的模式,民宿长得一样,体验项目雷同,游客去一次就不想再去。未来,乡村旅居要想走得远,必须挖掘本地的独特文化 —— 比如有的乡村可以结合非遗手艺做“匠人体验”,有的可以依托田园风光搞“农耕研学”。只有找到自己的“特色标签”,才能留住游客的心。
最后想问大家: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郭亮・『亮村有道』(乡村振兴实战课)讲透实战门道,教你上手就干。不绕空理论,聚焦乡村振兴从 0 到 1 的全流程,涵盖“资源挖掘、产业定位、运营避坑”等核心难题,每节“课”都给“能落地的步骤 + 可直接用的工具”,帮你把零散想法串成系统,学完就能上手干。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