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京的老舍纪念馆那两棵柿子树火出圈,有游客向新京报反映,到了小院才发现预约不到门票。
其实每每深秋时节,老舍纪念馆都是“赏秋顶流”。作为大名鼎鼎的“丹柿小院”,每年柿子红了的时候,都会有众多参观者来到这家纪念馆,感受老舍笔下的北平秋天。
记者实地探访中发现,老舍纪念馆这几天的确需要排队进场,预约平台显示每日接待量为400人。需要提醒参观者的是,老舍纪念馆门票免费,需要预约,尽管门票抢手,但并非完全抢不到,连预约当日门票也会有“捡漏”的机会,没必要找“黄牛”花冤枉钱。
10月16日,老舍纪念馆里的柿子红了,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拍照。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丹柿小院的红柿子迎来最佳观赏期
从地铁金鱼胡同站出来六七百米就到了老舍纪念馆。10月16日上午11时许,小院外已经排了不少位游客。转过贴有“福”字的影壁,迎接游客的就是那两棵著名的柿子树,1953年春天,由老舍和夫人胡絜青一同栽下的。胡絜青当时给院子取名为“丹柿小院”,老人在这里一直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来亲手把故居捐献给了国家,成为老舍纪念馆。
眼下正是柿子成熟季节,一颗颗或黄或红的柿子挂满枝头,果实累累的柿子树成了网红打卡点。院内老舍先生雕塑旁,不知是谁放了一颗红彤彤的柿子,它也成为游客们拍照时的绝佳道具,一人拍完后将柿子再轻轻交到另一人手中。
游客拿着纸质门票拍摄柿子树。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摄
规整的院落一侧有个大鱼缸,小鱼游弋。鱼缸与果树,过去正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标配”。老舍纪念馆之所以人气高,除了正逢“赏柿期”,也恰恰因为这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触摸到老舍先生的文字世界。老舍先生1950年至1966年居住在这里,16年间,在此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0余部作品,院子里还曾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一众文化名家。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小院从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客流量就开始攀升,预计10月底,柿子将全部熟透,目前低矮处的柿子会摘下来,树梢上的柿子将继续高挂枝头。
耐心预约即可没必要花“冤枉钱”
当下,社交媒体平台上,丹柿小院的打卡攻略比比皆是,还有大批热心网友分享小院柿子树怎么拍最“出片儿”。随着小院的爆火,门票变得更加抢手。
老舍纪念馆为免费参观,但需预约门票。游客李召博告诉记者,他是看了社交媒体平台上众多老舍纪念馆的视频慕名而来,门票是提前几天预约好的,“当时抢票时花了点时间”。
老舍纪念馆可免费预约参观。屏幕截图
在网络平台上,有“黄牛”盯上了老舍纪念馆的门票,并发帖称“北京老舍故居不用自己预约,也可以进”,当日门票18元一张,第二日门票20元一张。
有人发帖称“北京老舍故居不用自己预约,也可以进”。屏幕截图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尽管老舍纪念馆门票抢手,但真没必要去找“黄牛”花冤枉钱。老舍纪念馆门票预约平台显示,该馆每日接待量为400人,每日8时,可预约包括本日在内的7个开放日的门票。10月17日上午8时,记者点开门票预约页面,非常顺利地预约到了10月24日的门票。下午3时许,也同样能预约到10月24日的门票。
另外,现场捡漏也有机会入场参观。10月16日上午,工作人员在小院现场提示没有预约的游客:“多刷刷手机,有人退票就能捡漏。”一位男士拿着手机一直在刷票,等了一会儿,果然刷到了一张门票。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