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的国庆中秋长假虽然已经过去,但相信至今还有很多人迷恋那8天的自由时光。
但说句实在话,最舍不得假期结束的,应该还是遍布全国的各种层级的景区。
要知道每年的国庆长假,必有热点就是关于景区的人数,而今年也不意外。
但蹊跷的是,明明知道假期的人数多,为啥还是有这么多人选择扎堆旅游呢?
更奇怪的是今年的出游人数再次突破新高,但人均消费反而出现下滑趋势,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隐患?
热闹背后的冷淡
国庆假期过去好些天,这会儿再聊消费数据,反倒能避开当时“抓眼球”的热闹,沉下心看些实在的东西。
官方数据很明确:八天假期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比去年多了1.23亿,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也比去年多了1081.89亿。
单看总量,这绝对是份亮眼的成绩单,但要是往细了琢磨,人均消费的小幅下滑又让不少人犯嘀咕,这到底是大家不敢花钱了,还是花钱的方式变了?
在我看来,答案更偏向后者。
今年公路出行的占比高达92.4%,其中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就有19.4亿人次,占了公路流量的86.3%。
这组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自驾漫游”:不用赶高铁的早班车,不用卡点值机,开着车想去周边的古镇转一圈,或是去城郊的山野看个日出,随时能停、随心所至。
这种“慢节奏、低门槛”的出行,本身就比“飞机+酒店+景区门票”的传统模式省钱。
更有意思的是露营的火爆,今年国庆露营搜索量暴涨320%,预订量也涨了210%,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的营地九月初就被抢空了。
很多营地也趁机出招,97块钱左右就能享受到卫生间、洗手池、通电这些基础服务,有的还提供早餐和烧烤食材,比住酒店便宜一半还多。
年轻人觉得“扎在草地上比挤在酒店里舒服”,这种消费选择不是“穷”,而是更懂自己要什么了。
有的遇冷,有的红火
国庆消费市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不同领域的“冷热不均”情况。
今年的长假中电影市场罕见出现低迷情况,反而餐饮行业得到回暖。
两者对比之下,更能看出消费的核心逻辑:能不能贴近老百姓的真实需求。
先说电影,今年国庆档票房只有18.35亿,比2019年的43.57亿暴跌了57.9%,就算平均票价降到了36.64元,这已是近五年最低,观影人次还是少了202万。
很多人说“是大家没钱看电影了”,但我觉得不全是。
可能就是没有太好的电影了,现在电影要剧情没剧情,要演技没演技,完全就是导演和投资者的自嗨。
反观餐饮行业,今年国庆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按可比口径增长了2.7%。
很多餐厅趁着假期客流量大,更是付出了十倍的精力,就为了抓住这个风口。
而他们又害怕被说宰客,所以价格也会比平常优惠,物美价廉之下,大家难免会心动。
餐饮的红火,本质是“接地气”:不搞虚头巴脑的噱头,价格实在、口味对路,老百姓自然愿意买单。
有底气、有时间
聊完数据和现象,更该想的是:怎么让消费真正“热”起来,而且是持续地热?
很多人说“老百姓不消费是因为没钱”,这话有道理,但不全对,还有“没闲”“没信心”的问题也不要忽视。
首先是“钱”,现在很多打工人一年到头也存不了多少钱,一次假期之后,存了几个月的钱一下子都没了。
其次是“时间”,大多数人只有国庆这八天假,虽然知道这时候都是扎堆出行,并且被宰的可能很大,但还是硬着头皮去,平常想错峰也没机会。
如果能推行“弹性休假”,比如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假期,或者把年假和法定假期结合起来,让大家有更多时间错峰出行,既能避开人流,也能带动更多细分领域的消费。
最后想说的是,消费不是“为国分忧”的负担,而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露营也好、自驾也罢,哪怕是在家门口的小吃店吃一碗面,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要让这种热爱持续下去,需要的是让老百姓有底气,挣得到钱、有保障、有时间,还有自由。
只有这样,消费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而不是一份只在假期亮眼的数据报表。
结语
国庆消费数据的背后,是消费选择的调整,更是老百姓对“实在、舒适”生活需求的体现。
促消费从来不是单纯呼吁“花钱”,而是要解决“没钱花、没时间花”的核心问题。
让钱包鼓起来、假期更灵活,才能让每一份消费都成为对美好生活的笃定,这才是假期经济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