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0月17日电 (杨娜)“电脑屏幕上每一条数据曲线,都是矿山‘健康’的脉搏;井下每一米管路铺设,都连着金川海外事业的根基。”近日,在刚果(金)金森达铜业435ml泵站的操作间里,金川集团劳动模范、金森达铜业工程部主任张庚铭指着实时监测的排水数据,讲述他扎根非洲近七年的坚守。这位1990年出生的甘肃汉子,从长安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先后在龙首矿、金森达铜业历经技术员、工程师到部门主任的成长,不仅用技术破解了“小矿体、多水矿山”的运营难题,更将“艰苦奋斗、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金川精神,深深植入了这片非洲大地。
图为在刚果(金)金森达铜业公司,井下西部360ml 4#采场水仓架设水泵与排水管。(资料图)黄胜洲 摄
攻坚:与“水”较劲的40个日夜,筑牢矿山“生命线”
金森达铜业是金川香港梅特瑞斯旗下的复建坑采矿山,日均排水9万立方米,平均出矿1吨需排水45立方米,系统缺陷曾频繁引发排水事故。“刚到这里时,井下分段采场常因涌水停产,看着设备泡在水里、同事们疲于抢险,我心里憋着一股劲——必须把排水系统彻底改好。”张庚铭回忆道。
为摸清“水情”,他带着团队下井半个多月,追踪每一股涌水的路径,记录不同中段水泵在不同水质下的工况,绘制出动态的“水系统代谢图谱”。“水源、系统、数据都是动态的,一个错误数据就可能让整个方案失效。”他在采访中坦言,现场高温高湿的环境尚可克服,真正的挑战是数据采集的复杂性——采掘与系统建设并行导致涌水量多变,各子系统数据分散,甚至依赖老师傅手工记录。
2024年1月,435ml泵站建成后,开始对老旧排水系统升级优化,7月份,285ml BM1老旧管路更换与209-285ml竖井管路安装进入关键期,张庚铭却因感冒引发疟疾,连续40多天高烧不退,嘴上、舌头长满水泡。“那时候285ml1#、2#泵站只剩1根排水管能用,竖井管路直接影响东部排水系统建设,我是负责人,临阵撤下来不仅进度会停,还可能引发安全风险。”他说,每天早晨处理完工作就下井,与团队制定安装方案,直到关键设备调试完成才去治疗。而这样的坚守,换来了排水系统的全面升级——改造后水泵效率提升1.5倍、寿命延长2倍,至今未发生因主系统故障导致的淹井事故。
图为张庚铭对水泵进行点检。(资料图)常怀知 摄
育人:从“外委依赖”到“自主攻坚”,培育本地化技术团队
“海外事业不是‘单打独斗’,既要创造效益,更要培养能扛事的本地化团队。”这是张庚铭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刚果(金)工作期间,他深入研究当地劳动保护法规,优化车辆维修、钳工、焊工等班组人员配置,返聘4名技术过硬的刚方员工,还将培训课件翻译成法语,用视频、实物拆解等直观方式突破语言障碍。
“以前主水泵GRIFO维修全靠外委,单台费用5万美元,周期要3-6个月。”张庚铭指着车间里的水泵说,他带着刚方员工昆贝(KUNBEI)对照图纸拆解损坏水泵,录制关键步骤制成课件,手把手教维修技巧。2020年6月起,工程部实现GRIFO水泵自主维修,刚方员工NYBO与DAVID成长为技术骨干,DAVID还当选维修班班长。截至目前,仅水泵维修与管路安装两项,就为公司节约外委成本280万美元以上。
刚方员工KISI的成长轨迹,更是金川“传帮带”机制的生动缩影。
“2021年前,大口径管路安装全靠外委,报价高还难应急。”张庚铭说,他带着团队跟踪外委作业流程,总结技术要点后组建多工种队伍,从2021年3月起自主完成西部360-285ml、东部410-209ml多条管路安装,节约成本超100万美元。而KISI从临时工成长为班组长,2025年还牵头完成285ml主排水系统2100米DN500钢管安装。“看到他们从‘会操作’到‘能创新’,我才真正懂了‘合作共赢’的分量。”张庚铭感慨道。
图为张庚铭对水泵与电机进行找正处理。(资料图)孙瑞 摄
创新:从“现场问题”到“科研成果”,让技术服务生产实效
“在海外矿山,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解决现场问题的‘最优解’。”张庚铭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源于生产一线的“痛点”。2020年,他提出“清污分离”与“三级沉淀”方案,减少主泵站泥沙量,相关技术改进获梅特瑞斯公司科技创新三等奖;2024年,他负责的“排水供电系统升级优化”项目,利用井下裂隙水供水,节约能源近1MW,获梅特瑞斯公司科技创新二等奖、金川集团技术改进二等奖。
截至目前,张庚铭已获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篇,多次斩获集团 QC成果一、二等奖。“忙不是借口,关键是把‘问题’当‘课题’。”他分享道,井下遇到设备故障,他会立刻用手机记录异常现象;晚上利用碎片时间梳理数据,串联改进思路;再带着团队分工测试,把“小优化”变成“标准化方案”。比如井下机械清泥新工艺,既解决了3#泵站无法清泥的难题,又消除了人机涉水作业的安全风险。
这种“以现场为实验室”的思维,也影响着身边的年轻技术人员。“张主任常说,‘别轻视重复的故障,里面藏着创新的机会’。”工程部年轻技术员王磊说,在张庚铭带动下,团队养成了“即时记录、定期复盘、迭代优化”的习惯,近两年已有5项技术改进应用于生产。
图为张庚铭(左一)与同事在变电所一起点检设备综保。(资料图)罗秦 摄
坚守:金川精神落地非洲,筑牢海外发展根基
“在刚果(金),‘金川精神’不是口号,是同事们带病坚守的身影,是刚方员工主动监测数据的细致,是团队一起扛过的每一次危机。”张庚铭回忆起2020年10月的一次停电事故:当时SNEL国家电网故障导致矿区全面停电,井下3号水泵站分沙箱崩坏,4000立方米积水涌淹巷道,360ml变电所高压接头离水面仅5公分。“我和团队抱着油桶攀着锚网进水仓开泵,再晚十分钟,后果不堪设想。”正是这样的并肩作战,让中外员工凝聚起“一盘棋”的共识。
如今,金森达铜业已实现连续多年产量效益双超目标,而张庚铭与团队仍在推进智能化矿山改造——升级井下数据感知系统,实现排水、供电设备远程控制;构建数字运营平台,让系统具备预防性维护能力。“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开好一座矿’,更是把金川的技术、管理、文化沉淀下来,为集团海外高质量发展搭好台。”
从甘肃民乐到刚果(金),从机械技术员到集团劳模,张庚铭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国企员工的担当,也让“金川巨轮”的航迹,在非洲大地上愈发坚定。正如他所说:“只要能为‘打造万亿金川、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出份力,再苦再累都值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