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月团圆,人重见,旧《霓裳》,新翻演——10月17日晚,昆剧《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上演于上海大剧院,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开幕。
这是人们熟悉的艺术节,又是一年里能在上海家门口看全世界名团名家的季节。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举办各类演出活动500余项,共计1200余场。主板块的55台129场演出,境外项目占比约六成。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和芭蕾舞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国际名团轮番亮相。
也有一些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阔别中国观众41年后归来,前所未有地在上海大剧院开启驻演模式,在一星期里保持每天翻台,轮番上演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歌剧《奥赛罗》音乐会版和管弦乐团交响音乐会。
上海国际艺术节联手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极有魄力地推出“马勒交响曲全集”,惊动全世界的“马林斯基粉丝”和“马勒粉丝”。放眼全球的古典乐演出,正如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所说:“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音乐厅里短时间内演完马勒交响曲,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是古典乐演出历史中里程碑的事件,第一场《马勒第七交响曲》奏出第一个音符时,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座无虚席,座中许多人从美国、德国、丹麦和比利时远道而来。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含新量”够高,超过9成为上海首演;“含金量”更动人,包括比利时偷窥者舞团《舱中谜事》、柏林邵宾纳剧院《米歇尔·科哈斯》等在内的11台剧目为“上海独家”,中国内地演出仅此一站;更有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此开启“上海驻场”。这使得上海国际艺术节不仅是亚太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平台,更成为全球演艺的引力场,现在,不仅是中国观众来上海看全世界的戏,更是全球观众被优质演艺资源的引力吸引到上海。
这里不仅是全世界文化创新的竞技场,也是中国原创新作的检阅地,这个汇聚八方来客的演艺码头,也是中国当代文化创作守正创新的源头所在。
随着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式开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同步启动,包括粤剧、新马戏、芭蕾舞剧和儿童剧在内的7台15场演出,以及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让人们在浦江畔感受大湾区文化的多元魅力。
继去年北京人艺在上海的成功驻演,今年,陕西人艺再接再厉,带着五部“陕派话剧”——《主角》《星空与半棵树》《白鹿原》《生命册》《平凡的世界》——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展现茅盾文学奖的厚重文字与舞台艺术产生的化学反应。
舞剧《龟兹》从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乐舞钩沉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史。舞剧《王阳明》以中原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为基底,用舞蹈诠释东方哲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生命力。新编京剧《戏里戏外》打造“京剧音乐剧”的新形态,传统折子戏融入载歌载舞的民国戏班悲欢传奇。杂剧《伪装者》以多戏曲剧种融合的方式,让热门剧集在剧场中焕然新生。
上海出品的“上海叙事”,则是中国原创新作中一道特别的风景。评弹《菜肉馄饨》是吴侬软语的城市轻喜剧,展开上海当代市井生活的细腻画卷。《繁花》终季延续前两季的叙事脉络,讲述一群人在时代巨变中的重逢和别离,以方言叙事为根基,深入挖掘上海的城市情感脉络和人文底蕴,弄堂江湖汇入时代浪潮,在流动的舞台上呈现动态的上海精神画卷。芭蕾舞剧《百合花》改编茹志娟同名短篇小说,以独特的芭蕾语汇,让解放战争里超越血缘的“团圆”翩然绽放于舞台。
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是东西文明互鉴的平台,培育了良性循环的艺术生态。
步入第13年的“扶青计划”进入成熟的2.0阶段,吸引来自美国、德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226个作品申报,吸纳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世界先锋艺术的多元创作内容,鼓励青年艺术家跨学科、跨领域探索,带来丰富立体的艺术生态。尤其“扶青计划·一带一路”特别展演,挖掘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通的文化元素,推动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作品亮相。首次推出的“大师辅导”和“一对一孵化”,托举青年人才的艺术梦想,激励青年艺术家自信地迈向世界舞台。
这是艺术的盛会,艺术家的盛会,最终,这是人民的盛会。上海国际艺术节吸引的全球优质演艺资源,不仅在有限的剧场里展演,更在没有围墙的城市空间里铺展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画卷。“艺术天空”汇聚35个国家的46台剧目,超百场演出,2000多名艺术家登台,围绕“红色基因”“一带一路”“中意建交”“非遗传承”多元主题,输出特色鲜明的演出内容。“十五分钟艺术圈”“五大空间定制”和“文旅商体展协同”三大创新路径,推动高雅艺术融入市井烟火。
在石库门里弄邂逅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平电影院里响起法国四重奏,复兴岛的水岸成为开启“海上丝绸之路”的沉浸式电子音乐剧场……城市背景处处是舞台,公园绿地是自然剧场,22个商场被纳入演出版图,艺术成了解锁上海“水岸、绿地、商圈、遗址”的线索,让八方来客“看一场演出”体验升级为“游一座城市”。上海国际艺术节与进博会、上海旅游节、魔都美术季登重大活动“节节联动”,打通高雅艺术到城市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艺术流量化为城市文旅留量,也为上海城市经济注入文化动能。
原标题:《CSIAF24|这个蜚声中外的艺术节让上海看到世界,世界看到上海》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