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了!河南腔唠程小建:48岁离异大叔赴非“淘金”,带回19岁非洲媳妇,9年后日子甜到齁!
咱河南焦作出了个有意思的事儿——48岁的程小建,离异农民,2015年跑到非洲“闯世界”,不光没空手回,还把19岁的非洲姑娘明噶领回了家!这事儿听着跟“天方夜谭”似的,有人还纳闷:“老程凭啥能把非洲姑娘带回来?”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婚事还是姑娘她爹促成的,明噶来河南后直喊“天天享福”,学做河南菜、陪儿子上幼儿园,一口中文说得溜。今儿个咱就用河南腔好好唠唠,程小建这“跨国情缘”咋来的,9年过去,小两口日子过得咋样!
## 一、先唠程小建早年:焦作穷小子,初中毕业就打工,为爹妈盖起小二楼
程小建1967年生在焦作农村,家里穷得叮当响——一年到头就指望那几亩地,除去吃的用的,几乎攒不下啥钱。小建打小就懂事,看着爹妈起早贪黑干农活,脸上皱纹一层叠一层,心里就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一定让爹妈住上大房子,不再受这苦!”
初中毕业那年,家里实在供不起他继续读书了,小建咬咬牙:“爹,娘,我不读了,出去打工挣钱!”揣着娘缝的布袋,里面装着几个馒头和几十块钱,小建就跟着同村人去了城里。那会儿他没啥文化,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在工地搬砖、扛水泥,夏天太阳晒得背脱皮,冬天寒风刮得手开裂,可他从没喊过一句苦。
每个月发了工资,小建除了留够自己吃饭的钱,剩下的全寄回家里。娘总在电话里说:“娃啊,别太省了,给自己买件新衣服,别冻着饿着。”小建总笑着说:“娘,我在这儿好着呢,老板管吃管住,钱您留着,攒着盖房子。”
就这么干了好几年,小建手里终于攒够了钱,回到村里找了施工队,给爹妈盖起了小二楼。房子盖好那天,爹摸着雪白的墙,眼泪都下来了:“俺娃有出息了,俺们终于住上大房子了!”小建看着爹妈高兴的模样,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咱河南人讲究“孝为先”,能让爹妈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强!
## 二、再唠婚姻困扰:跟媳妇吵崩,2014年成了单身汉
日子刚有起色,程小建的婚姻却出了问题。他跟媳妇小芳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刚结婚那会儿,小两口日子过得还挺甜,小芳操持家务,小建在外打工,晚上回家一起做饭、聊天,也算温馨。
可慢慢的,矛盾就出来了——小建干的都是零活,工资时高时低,有时候赶上活儿少,一个月挣不了几个钱。家里开销越来越大,柴米油盐、人情往来,哪样都得花钱,小芳看着别人家里日子越过越红火,心里就有点不平衡,总跟小建吵架:“你看人家隔壁老王,每个月工资稳定,还能给媳妇买新衣服,你再看看你,连个稳定工作都没有,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小建也委屈:“我也想挣大钱啊,可这活儿不好找,我也在拼命干啊!”可不管他怎么解释,小芳就是听不进去,日子久了,两人吵得越来越凶,感情也慢慢淡了。2014年,小芳实在受不了这种“没谱”的日子,跟小建提了离婚:“小建,我不是嫌你穷,是我看不到希望,咱们还是算了吧。”
小建心里难受,可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最终还是同意了。离婚那天,他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屋里,心里空落落的——爹妈虽然住上了大房子,可自己却成了单身汉,连个知冷知热的人都没有。那阵子小建特别消沉,干活也没劲儿,直到有天跟工友聊天,听说去国外打工能挣大钱,他心里才又燃起了希望:“去国外闯闯,说不定能改变命运!”
## 三、唠赴非打工:被骗到安哥拉,靠大使馆才拿到工资,差点回不了家
说干就干,程小建通过一家劳务派遣公司,交了几千块中介费,坐着飞机去了非洲的安哥拉,本以为能当采油工挣大钱,没想到刚到那儿就傻了眼——哪有啥采油工的活儿,所谓的“公司”就是个皮包公司,老板收了钱就不见人影了。
小建跟其他几个工友傻眼了,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拿到约定的工资了。几个人急得团团转,后来有人提醒:“咱找中国大使馆啊,大使馆肯定能帮咱!”小建他们赶紧找到大使馆,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帮他们联系了当地的中国商会,好不容易才从那个皮包公司手里要回了一点工资——也就够买张机票的钱,可小建算了算,这点钱根本不够回国,只能留在安哥拉,找零活攒钱。
那段日子,小建过得别提多苦了——住的是简陋的工棚,漏风漏雨,吃的是最便宜的玉米糊,有时候连菜都没有。他给人搬货、卸货,啥脏活累活都干,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可他咬牙坚持着:“我不能就这么回去,得攒够钱,还得挣点钱给爹妈,不能让他们担心。”
也是在这个时候,小建遇到了一个中国老板,老板看他实在、能干,就雇他当伐木工,跟着队伍去山里伐木。虽然活儿还是苦,但至少能拿到稳定的工资,小建心里总算踏实了点——咱河南人就是能扛,再难的日子,只要有希望,就能熬过去!
## 四、唠遇见明噶:帮了当地向导,姑娘主动说“我想嫁给你”
在山里伐木的时候,程小建认识了一个当地向导,叫阿莫。阿莫家里穷,老婆身体不好,还有几个孩子要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小建看他不容易,经常帮他——有次阿莫生病了,小建替他值了两天班,还把自己的药分给阿莫;阿莫家里没粮食了,小建偷偷塞给他一袋大米和几包方便面。
阿莫心里特别感激,觉得小建是个好人,就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小建也没客气,买了点水果和糖,跟着阿莫去了他家。阿莫的家特别简陋,就是几间土坯房,可收拾得干干净净。阿莫的大女儿明噶,当时才19岁,长得又高又漂亮,眼睛大大的,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
明噶看到小建,一点都不害羞,主动跟他打招呼,还给他端水、拿水果。吃饭的时候,明噶不停地给小建夹菜,用不太流利的葡萄牙语跟他聊天,问他中国的事儿。小建也耐心地跟她讲,讲中国的高楼大厦,讲河南的烩面和馒头,讲自己家里的小二楼。
明噶听得眼睛都亮了,觉得中国是个特别好的地方,更觉得小建是个可靠、善良的人。吃完饭,明噶拉着阿莫的手,小声跟他说了几句话,阿莫笑着对小建说:“小建,我女儿明噶说,她喜欢你,想嫁给你,跟你回中国,你愿意吗?”
小建当时都懵了,他没想着在非洲找媳妇,可看着明噶真诚的眼神,再想想阿莫一家的困难,还有明噶平时照顾家人、孝顺父母的模样,心里就动了——明噶虽然年纪小,可懂事、能干,跟这样的姑娘过日子,肯定踏实。小建红着脸说:“我愿意,我会好好对明噶的!”
## 五、唠迎娶明噶:回河南备彩礼,安哥拉办简单婚礼,次年生混血儿子
决定娶明噶后,程小建就想着赶紧回国准备提亲的东西。他跟老板请了假,带着攒下的钱回到河南,先是跟爹妈说了这事儿。爹妈一开始还有点担心:“非洲姑娘?语言不通咋办?生活习惯不一样咋办?”小建跟爹妈说:“明噶是个好姑娘,懂事、孝顺,我跟她处得挺好,语言慢慢学,习惯慢慢适应,您放心,我会好好照顾她的。”
爹妈看小建态度坚决,又听他说了明噶的好,也就同意了。小建赶紧去买提亲的礼物——给阿莫买了件新外套,给阿莫老婆买了条围巾,还给明噶买了块手表和几条裙子,又准备了一些现金,装了满满一大包,飞回了安哥拉。
阿莫一家看到小建带来的礼物,特别高兴,尤其是明噶,戴上手表,笑得合不拢嘴。阿莫当场就拍板:“这婚事我同意了,明噶跟着你,我放心!”2015年,小建和明噶在安哥拉办了个简单的婚礼——没有华丽的婚纱,没有盛大的宴席,就请了几个中国工友和阿莫的亲戚,一起吃了顿饭,就算成了亲。
婚礼当天,明噶穿着小建给她买的裙子,头上戴着鲜花,挽着小建的手,笑得特别甜。小建看着身边的明噶,心里也乐开了花——没想到自己在非洲不仅挣了钱,还娶到了这么好的媳妇,真是“双喜临门”!
第二年,明噶给小建生了个儿子,皮肤是浅浅的棕色,眼睛像明噶一样大,鼻子像小建一样挺,特别可爱。小建给儿子取名叫“程中非”,意思是“中国和非洲的结晶”,也纪念自己和明噶的跨国情缘。
## 六、唠回河南生活:明噶学做河南菜,陪儿子上幼儿园,一口中文说得溜
儿子满月后,程小建就带着明噶和孩子回到了河南焦作老家。刚到家那天,爹妈早就站在门口等着了,看到明噶抱着孩子,赶紧迎上去,接过孩子,不停地夸:“这孩子真俊,明噶也长得好看,快进屋,娘给你们做了烩面!”
明噶第一次来中国,对啥都好奇——看到家里的小二楼,她惊讶地说:“房子好大,好漂亮!”看到院子里的洗衣机、冰箱,她也觉得新鲜,小建一点点教她怎么用。明噶也特别勤快,每天早上起来就帮着婆婆打扫卫生、做饭,虽然一开始啥都不会,可学得特别快。
婆婆看明噶这么懂事,也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疼——教她做河南菜,比如烩面、饺子、胡辣汤。明噶学得特别认真,一开始和面总把面和得太稀,包饺子总把馅露出来,可她不气馁,一遍一遍地练,没过多久就学会了。有次家里来客人,明噶做了一大锅胡辣汤,客人喝了都夸:“明噶做的胡辣汤,比咱河南人做的还地道!”
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生活,明噶还跟着小建学中文。小建每天教她几个汉字,教她说话,明噶学得特别快,没多久就能跟人简单交流了。后来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明噶每天送儿子去幼儿园后,也不回家,就在幼儿园外面等着,有时候还跟老师、其他家长聊天,慢慢的,中文说得越来越流利。
有次记者采访明噶,问她来中国后悔吗?明噶笑着说:“我一点都不后悔,来这里的每一天都在享福!小建对我好,公婆对我好,儿子也听话,中国很好,河南很好!”说着还竖起了大拇指,那模样,活脱脱一个“河南媳妇”!
## 七、唠9年后的幸福生活:小两口恩爱,明噶成“河南通”,日子甜滋滋
如今,程小建和明噶已经结婚9年了,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小建不再出去打工了,就在村里开了个小超市,卖些日用品、零食,明噶每天帮着看店,有时候还会在网上直播,教网友做河南菜,分享自己的生活,不少网友都喜欢她,说她是“最可爱的非洲河南媳妇”。
儿子程中非也长大了,上了小学,成绩还不错,经常跟同学说:“我妈妈是非洲人,她做的胡辣汤最好喝!”有时候明噶还会带着儿子回安哥拉看看阿莫一家,每次回去都会带很多中国的东西,比如衣服、鞋子、家电,阿莫一家看着明噶过得这么好,也替她高兴。
小建对明噶还是像刚结婚时一样好——明噶喜欢吃水果,小建每天都会去市场买新鲜的水果;明噶想家了,小建就陪她视频聊天,安慰她;明噶想买新衣服,小建从来不含糊,立马带她去逛街。村里的人都说:“小建真是好福气,娶了个这么好的媳妇,明噶也是好福气,遇到了小建这么好的人。”
明噶现在也成了“河南通”——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还知道河南的很多习俗,比如过年要贴春联、包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有时候村里办红白喜事,明噶还会去帮忙,跟大家一起忙前忙后,一点都不生分。
有人问明噶:“你现在觉得自己是非洲人还是中国人?”明噶笑着说:“我是非洲人,也是中国人,我是河南的媳妇,我爱非洲,也爱中国,爱河南!”
## 八、最后唠唠:好姻缘不分国界,真心才能换幸福
家人们,唠完程小建和明噶的故事,是不是觉得特别暖?其实啊,好姻缘从来不分国界、不分年龄,关键是两个人真心相待,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程小建虽然是个普通的河南农民,可他善良、踏实、有担当,明噶虽然年纪小,可她懂事、能干、孝顺,两个人走到一起,是缘分,更是彼此的幸运。
明噶从非洲来到河南,从一开始的陌生、不习惯,到后来的融入、热爱,靠的不仅是小建和公婆的照顾,更是她自己的努力——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愿意适应新的生活,愿意为了这个家付出。而程小建,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能给明噶幸福,能让她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事儿也告诉咱,不管是哪里人,不管是什么出身,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要肯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咱河南人讲究“实在”,程小建用实在赢得了明噶的爱,明噶用实在赢得了公婆的喜欢,这样的日子,才能过得长久、过得甜蜜。
最后,咱也祝愿程小建和明噶,日子越过越红火,儿子健康成长,一家人永远幸福美满!也希望更多人能像他们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能笑着面对,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