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假期太颠覆了!
本该爆满的景区酒店,却大量空着,反观草坪上、海滩边却挤满了帐篷。
数据显示全国露营装备搜索量上涨了470%,高星酒店入住率反而降了12%。
如此巨大反差,已经不是简单的出游选择变了,背后藏着文旅产业的重构信号......
年轻人为啥不买酒店的账?
当然了,最先察觉到变化的,肯定是出门玩的年轻人。
比如三亚、丽江的五星酒店一晚就敢卖五千块,反观露营人均一天花一百块就够了,这性价比差距谁看了不迷糊。
但光图便宜可不够,现在的年轻人早不满足于 “住酒店、拍景点” 的老套路。
在武汉东湖的草坪上,有人搭着帐篷玩桌游;敦煌鸣沙山下,一群人躺着看星空。
这种 “把家安在风景里” 的松弛感,可是酒店的标准化服务给不了的。
而社交媒体更是把这股风推得更猛。
小红书上露营笔记的点赞量,比酒店攻略还高得多。
年轻人晒的不是房卡,是洱海边煮咖啡的视频、山顶露营灯的夜景,这种真实的情绪价值,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产业链 “大换血”
别以为露营还是背个睡袋的小众玩法,现在早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牧高笛、挪客这些国产品牌越来越火,市场集中度都到 41% 了,3000 块以上的高端装备卖得特别好。
而且营地也越来越规范。
国家出了露营地建设标准后,三成多的营地都升级了。
比如广州从化的营地管得特细致,能自带帐篷但不让用大功率电器;
深圳大鹏半岛还设了星空观测台,连无人机跟拍都能找到人。
更有意思的是 “露营 +” 的玩法。
杭州郊区的村民把农房改成 “民宿 + 露营” 综合体,能种地还能住帐篷;
成都的营地搞起三国 cosplay,连阿里云都来帮忙监测人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住宿,而是全套的休闲体验了。
文旅行业正在 “换赛道”
这场帐篷热潮,其实也是给文旅行业敲了一记警钟。
以前靠 “门票 + 酒店” 赚钱的模式行不通了。
西湖边的高端酒店房价没降,入住率却掉了,反观千岛湖的合规营地,早就一 “篷” 难求。
不得不说,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观早已经改变了。
他们不想当被宰的 “冤大头”,更不愿被动接受标准化服务。
汉口江滩的车尾箱市集特别火,120 辆车卖咖啡、卖装备,一天营业额能超 8 万,全是年轻人在捧场。
这就是用行动投票,选自己喜欢的方式。
而且上海都把帐篷露营写进旅游业发展计划了,各地也在补短板。
成都搞了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杭州用科技手段避堵,这些都是在往 “品质露营” 上靠。
不过火归火,问题也得正视。
广州番禺的露营地,每天垃圾比平时多一倍,还有人投诉音响太吵。
深圳、佛山甚至有 “野营点”,连消防器材都没有,太危险了。
不过这事儿也得两面看。
一方面得夸年轻人有环保意识,成都七成露营者都用可降解餐具,还会主动清垃圾。
但另一方面,规范也得跟上,不然好好的露营地迟早被糟蹋了。
专家说得对,露营要从 “网红” 变 “长红”,得靠差异化和规范。
要是所有营地都只卖帐篷、卖烧烤,迟早会腻。
得像成都那样结合本地文化,才有长久活力。
结语
这个十一的帐篷热潮,其实并不是偶然。
它说明文旅行业正在从 “观光打卡” 转向 “体验为王”。
酒店不必慌,露营也别飘,能真正满足年轻人对松弛感、新鲜感需求的,才能笑到最后。
这场产业重构,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