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韩国MBK私募基金旗下的海合安文旅宣布全资收购了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并将其重新命名为“苏州阳澄半岛乐园”。这一乐园项目耗资35亿建设,但仅运营了7年便陷入破产重整,最终以1亿的价格被外资接盘,这一消息在文旅行业引起了广泛讨论。
回顾华谊兄弟的主题乐园历程,实在令人唏嘘。2009年华谊刚刚在创业板上市,手握冯小刚的热播电影,风头正劲。创始人王忠军提出“去电影化”的战略目标,誓言打造中国版的迪士尼,而王忠磊更放出豪言,要在四五年内在全国20个城市建立电影世界,年收入目标定为180亿美元。
然而,时至今日,这一目标显得不切实际。华谊在2011年于苏州购地,2015年正式启动乐园建设。为了制造话题,他们将《非诚勿扰》《集结号》等热门电影IP整合进园区,划分了7个主题区域,整体投资金额高达35亿。2018年乐园开业时,全球首映礼甚至选择了《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场面盛大,气势非凡。
然而,电影IP的热度并未能持续吸引游客。尽管初期有所期待,但运营公司在2018年亏损1.34亿,2019年亏损1.62亿,2020年仍亏近1亿。三年内亏损接近4亿,华谊最终无力支撑。到2021年,华谊出售了部分股权,之后再未公开该项目的经营数据。2024年,乐园最终被挂上拍卖台,彻底宣告失败。更为严重的是,从2018年到2024年,华谊公司总计亏损了82亿元。
许多人归咎于“去电影化”的策略错误。华谊的根本问题不止于战略失误,更多的是对主题乐园本质的误解。迪士尼依靠米老鼠这样的经典IP建立了几十年的品牌效应,而华谊的电影IP却连年票房下滑,甚至在2024年《非诚勿扰3》仅收获1亿多票房,如何支撑一个乐园的运营?此外,许多IP内容偏向成人题材,与乐园的亲子客群需求不符。
就在这片没人敢接的“烂摊子”面前,韩国资本MBK挺身而出。这并非MBK首次涉足中国文旅产业,早在2021年,他们就以超过65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海昌海洋公园的五个项目股权。2025年初,海合安文旅便开始着手恢复苏州乐园,仅投入1亿资金。经过暑期试运营后,乐园的接待人数达到了35万,单日最多接待游客2万多人,收入较之前大幅上涨,表现令人惊艳。
MBK的成功操作可谓经验丰富。他们擅长“困境投资”,即收购那些面临困境但仍具潜力的资产。2009年,MBK与高盛联合投资了大阪环球影城,当时该乐园也处于亏损状态,但经过8年运营后,游客量超越了东京迪士尼海洋,最终以20倍市盈率卖出,获利丰厚。
与华谊的盲目投入不同,MBK并未试图复制华谊的路径,而是采取了更为精准的策略。他们引入了“奶龙”这一IP,以补充亲子客群的不足,并结合苏州本地文化推出了《状元归来》夜游项目,巧妙地进行差异化竞争。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他们精准地对接了游客需求,而不是单纯依赖硬件建设。
此外,MBK的选择也极为精明。华谊虽在全国有多个电影世界项目,但MBK仅选择了苏州这一点,显然他们看重的是地理区位优势。苏州阳澄湖地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能接纳来自上海的客流,并且周边经济发达,旅游潜力巨大。
不仅是MBK,其他外资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文旅市场。2024年,新加坡金鹰集团收购了上海万达瑞华酒店,而施罗德资本则在今年成立了一个30亿元的基金,专注投资长三角地区的写字楼和文旅项目。这一切背后,正是政策的利好支持。自2021年起,外商投资中国娱乐场所的比例限制已被取消,9月外管局再次放宽了外资资金使用限制,为外资的进入扫清了障碍。
外资的进入并非坏事,它为中国本土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警示。华谊等本土企业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过于急功近利,把地产开发的思维硬套在了文旅项目上。MBK的成功恰恰在于将“建设乐园”的思维转化为“创造体验”的思路。中国文旅市场本不缺游客和资金,缺的是足够沉稳和耐心去打造优质的内容。
外资的到来,至少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也许那些曾经的“失败资产”在换个经营策略后,依旧能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