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卖宝石是一件浪漫又危险的事。浪漫在于,它闪闪发光;危险在于,它埋在地底。
一、从矿井到展柜:蓝色的故事,从灰尘开始
邵万宏第一次见到坦桑蓝,是在阿鲁沙郊外的一处矿井。那是非洲东部的旱季,地面干裂,风里满是铁锈味。他蹲在坑边,看着矿工们像蚂蚁一样钻进地缝,手里攥着的,只是一盏电筒和一份希望。
“这石头,出土时其实并不好看。”邵总说,“灰灰蓝蓝的,像没睡醒的天空。只有切割、打磨,加热之后,它才会变成那种深邃的蓝。”
坦桑蓝的学名叫蓝色黝帘石(Tanzanite),1967年在坦桑尼亚北部的梅雷拉尼矿区(Mererani Hills)被发现,仅此一处产地。它比钻石稀有千倍,却因温润的蓝紫色而风靡世界,被誉为“非洲之光”。
二、从地质学到创业:理工男的浪漫复辟
谁能想到,一个学地质的理工男,会在非洲靠“石头”发光?
邵万宏科班出身,在中国地质大学学的就是地质专业。但那时他痴迷计算机,大学毕业后,误打误撞进了水电设计行业,四年后,喜欢IT的他一头扎进IT媒体行业折腾十年。直到2009年,厌倦了纸媒体行业的他一脚踏上非洲大陆。先是在StarTimes做电视媒体,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南非一路跑。
后来,命运给他挖了一个“坑”——认识了挖矿的朋友,也认识了后来的伴侣。那朋友一听他是地质专业,眼睛一亮:“要不,回坑里干点老本行?”于是,他真的下坑了——从矿石开采、裸石切割,到成品设计、加工。因为是专业出身,加上直接接触源头,所以避开了很多新入行者的坑。“非洲的宝石世界,不在书本上,而在矿尘里。”
他坚持“矿区直销,专业专注“的品牌经营理念,在肯尼亚,美国,中国注册了“GSTONE”商标!“G代表Good,也代表God。”他笑着解释,“Good Stone, Great Stone, God’s Stone。好石头、大神造的石头——顺便,Stone也是我的英文名。”他不想只是“倒卖货”的商人,而是要讲故事的品牌人。毕竟,矿石要经过地火和岁月的洗礼才能发光,人也一样。
三、坦桑蓝的蓝: 是时间的蓝
坦桑蓝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的稀有,更因为它像非洲的性格——热烈、不可预测、带一点宿命。著名的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rose戴的那颗宝石项链——海洋之心就是坦桑蓝。
在坦桑尼亚,开采坦桑蓝是一种带风险的职业。矿井深入地底几百到2000米,通风差,塌方频繁。邵总曾跟着矿工下去,戴着头灯,看见那一层层闪着光的石壁时,他说,那一刻他终于理解了“时间的重量”。“那不是蓝色,那是几亿年地壳运动的痕迹,是非洲大陆在沉睡中的呼吸。”
四、内罗毕的珠宝店:从矿尘到光芒
2014年,邵万宏在内罗毕开了自己的珠宝店,专卖坦桑蓝和察沃绿这两种非洲特产宝石。店不大,在东土宾馆Eastland Hotel 里面,靠近中国人常去的购物区,柜台上摆满精致的吊坠、戒指、耳坠。来买的,除了中国客户外,还有很多在肯尼亚工作或来肯旅游的欧美客人。
柜台上,吊坠、戒指、耳坠整整齐齐;每当阳光照进店里,柜台上的宝石泛出层层蓝光,像是非洲的天空被切成碎片,嵌进了玻璃。
邵总有一句口头禅:“非洲出宝石,中国人懂美。”他喜欢给顾客讲故事——讲坦桑蓝如何被蒂芙尼命名,如何成为纽约名媛的最爱,也讲自己在矿区喝着尘土的那些日子。疫情期间,游客骤减,生意惨淡,好在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这两年,游客又回到非洲,回到肯尼亚。
昨天,他的第三个分店在内罗毕地标性建筑GTC开业了。 “这次店真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他笑说。“等游客回来了,我希望每个中国人离开肯尼亚时,都带走一颗非洲的蓝。”
五、从非洲到美国:让世界看到这片“蓝”
2015年,他不满足于只在非洲做宝石。在美同学一句“美国才是最大珠宝市场”让他心动,于是他把GStone带去了洛杉矶。 起初想去纽约,但嫌那里太吵太冷。“我喜欢阳光下的蓝。”于是他选了洛杉矶希尔顿酒店。
那边的人也爱坦桑蓝,但没人知道,它来自怎样炽热的土地。“我一直觉得,我卖的不是宝石,而是非洲的一段故事。”邵总说。“每一颗坦桑蓝,都有非洲的温度。它不只是蓝,它是风暴后的宁静,是火山下的梦。”
非洲的土地,总藏着奇迹。有人来淘金,有人来寻梦。而邵万宏,在矿石与光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点“蓝”。在肯尼亚开一家珠宝店是什么体验?——是让时间从地底流到掌心,是让非洲的夜空,闪在每一个佩戴者的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