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的旅游圈太“魔幻”了!
一边是 5 年里10 家 A 级景区接连破产,经营权拍卖都没人要。
另一边是年轻人背着帐篷挤爆景区,宁可睡草地也不住千元酒店。
面对如此大的反差,景区们的“梦”真的该醒了......
一边破产潮,一边空房间
这几年景区的日子,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据了解,从2020 年到现在,已经有3 家 5A、7 家 4A 景区栽了跟头。
河南养子沟景区曾砸几亿建别墅、老年公寓,结果资不抵债破产了。
苏州静思园更惨,1.05 亿起拍景区经营权,硬是没人要。
另一边,热门景区的酒店还在 “坐地起价”。
泰山国庆时,普通标间飙到千元以上,没订到房的游客只能挤厕所躲雨。
更气人的是,有的酒店强制连住 3 晚,算下来光住宿就得花小四千。
但游客也不是冤大头,面对这种景区现状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比如敦煌民宿降价 64% 都没人住,西湖边搭帐篷的比住酒店的人还多。
景区经理愁得让前台去直播卖特产,帐篷营地却要提前一周抢位置。
这种反差,算是给将游客当成冤大头的天价酒店,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然了,有些人可能会说年轻人这是在 “穷游” ,但其实不然,这更像是消费觉醒!
有网友就算过一笔账,拿3000 块买套中高端帐篷,能用三年也不会坏。
并且国庆去露营,三天的场地总花费才几十块。
反观住酒店一晚的钱,却够该网友玩一整年的露营了。
现在 58.7 亿的民用帐篷市场,800-1500 元的智能帐篷卖得最火,带太阳能充电的款还能溢价 30%。
其实年轻人不是花不起钱,而是不愿为 “智商税” 买单。
景区里一瓶水卖 10 块,一根烤肠 15 块,酒店价格翻十倍,这些套路早就让人反感了。
反观洛阳龙潭大峡谷,1 块钱的冰棍、2 块 5 的黄瓜,反而让游客心甘情愿多消费。
2024 年景区收入快破亿,比破产前涨了近 5 倍。
露营火起来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重新定义了旅行。
他们不想被酒店捆绑,更愿意在星空下煮茶,在草地上聊天。
湖北襄阳有个老板,把汉江荒滩改成露营地,一个月就接待 5000 人,还带动村民就业。
而这其实才是大家想要的旅行!
那么为啥以前的 “割韭菜” 套路突然不管用了呢?
景区把游客当 “韭菜”
其实根本原因便是景区太贪心,把游客当一次性提款机。
比如定价乱象,很多景区定价全凭 “拍脑袋”,成本从不公开。
明明运输成本只多几块钱,商品价格却翻五六倍。
龙潭大峡谷后来搞了价格听证会,邀请游客代表定价,还公示成本,反而赚得更多。
这说明不是低价不赚钱,而是暴利吓走了人。
还有盲目投资的坑,不少景区一门心思搞 “高大上”,明明是自然景观,非要砸钱建别墅、购物广场。
养子沟景区就这么栽了,投了几亿搞高端项目,游客不买账,最后只能破产。
旅游专家都说,现在单纯靠景观拉不动人,得有真体验才行。
当然了,还有服务缺位,这也是大家很难接受的。
就拿泰山下雨那回,游客冻得发抖,景区除了高价酒店,连个像样的避雨棚都没有。
反观露营地,有的配了厕所、垃圾桶,还有人帮忙搭帐篷。
景区只想着卖高价,却忘了最基本的服务,谁还愿意来?
结语
10 家景区破产不是偶然,天价酒店遇冷更不是意外。
这届游客早就不吃 “高价 = 高端” 的一套了,他们要的是真诚、透明和实在的体验。
要是景区还抱着 “宰一个是一个” 的心思,迟早会被市场抛弃。
毕竟,最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不是在天价酒店的房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