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我们没有安排长途旅行,而是在家休息一天,出去玩一天。
人烟稀少的郊野公园、半废弃的园博园、宜家商场、周边的几大公园,都是我们的选择目标。
没想到,这种模式让初二的孩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样的假期太爽了!既能出去玩,又能每天回家睡,还不耽误我写作业。”
对于大人来说,不必在忙碌的工作后疲于奔波,能真正地慢下来,好好地放松几天。
这几天,我们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我随缘工作,孩子随缘学习,娃爸也有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
晚上我追平常想追又没时间追的剧、看看书,娃要么追美剧,要么和爸爸玩大富翁。
谈到之前的暑期旅行,孩子竟然说:
“在外面住的时候,我总是非常想念家和自己的小床。”
是啊,我也这种感觉,尤其是旅程的尾声,特别怀念温暖的小家,感觉没有比自己的家更舒服的地方了。
家对于我们来说,那是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港湾。
也许是孩子长大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
我想以后不会再为孩子安排自己眼中的精彩旅程,而是更多地去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她的角度思考。
她可能并不想去那个我们觉得非去不可的热门景点,而是想去乡下姥姥家的田里挖红薯。
也不一定是想去哪个博物馆去长见识,单纯是想在公园自由自在地奔跑一天。
曾经总觉得假期不出去走走就是浪费,恨不得每个假期都带着孩子出去一趟。
但经历了这么多假期后,我发现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
在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旅行的需求和感受截然不同。
在孩子不到3岁的时候,兴冲冲地带她去游乐园。
结果她对着各种游乐设施毫无兴趣,反而专心致志地在路边的沙滩上玩了两个小时沙子。
我哭笑不得地说:
“这和在小区沙坑玩有什么区别?我们何必大老远跑来这里?”
确实,对0-3岁的幼儿来说,认知能力有限,在海边玩沙和家门口的路边玩沙,快乐程度真的差不多。
婴幼儿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生活规律和充足的亲子互动时间。
长途旅行反而会打乱他们的作息,让孩子烦躁不安。
学龄前儿童开始对周围世界产生好奇,但他们的兴趣点往往与成人不同。
可能昂贵的环球影城比不上一条可以扔石子的小河流。
上了小学的孩子确实能从旅行中学到很多,但他们仍然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和自由玩耍的空间。
我们作为家长,普遍有一种育儿焦虑,生怕自己做得不够,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焦虑也延伸到了假期安排上。
一定要去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安排丰富的活动,拍最好的照片。
但这种过度刺激可能适得其反。
孩子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新体验,需要和小伙伴自由玩耍来发展创造力,甚至需要无聊的时刻来自己找乐子。
这就需要一种平衡,找到适合自家孩子的节奏。
既有出门探索的乐趣,也有居家休息的时光;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也要留出自由玩耍的时间。
核心是,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感受。
我想下次我再为假期规划绞尽脑汁时,一定先问问孩子:
“这个假期,你想怎么过?”
对于她来说,理想的假期不应该是我们家长单方面的安排,而是一起共同商议的结果。
她不一定想去最远的地方、看最美的风景,而是需要有父母的陪伴以及被倾听和尊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