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信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众信旅游)品牌创立于20余年前,2014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是国内综合旅游集团,主要从事出境游批发、出境和国内游零售和整合营销服务业务。
众信旅游在欧洲、大洋洲、非洲、美洲等长线出境游及亚洲短线出境游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近年来,众信旅游坚持从旅游到旅行的发展路径,业务由出境游拓展至国内游、“旅游+”出境服务,逐步向国内游、高端旅游、游学留学、移民置业、旅游金融、健康医疗、目的地服务等一系列旅游及出境综合服务延伸。
2025年上半年,众信旅游的营收同比增长了9.8%,结束了前两年的“报复式增长”,算是进入“正常”增长模式。但是,疫情前的年营收可是120亿元以上的规模,报复式增长怎么在60多亿元就结束了呢?
单列的三大业务,“旅游批发”、“旅游零售”和“整合营销服务”都在同比增长之中,增速高的是“旅游零售”业务,增量高的还是核心的“旅游批发”业务。
我们把其与疫情前的2019年上半年做一个分产品的对比,由于时隔六年,业务分类上略有差异,我们做了一定的调整后,数据基本可比。前两大业务都才恢复至当年一半的水平,特别是“旅游零售”业务,还没有恢复至当年的四成,“旅游批发”业务恢复过半,其他两项相对较小的业务,恢复得相对更好一些。
2025年上半年,只有中原大区同比微跌,其他各大市场都在增长,规模较小的市场增长更好一些,北京大区市场增长偏慢,占比也跌破了四成。我们就不做更长时间分地区的对比了,毕竟在哪里取得收入都差不多。
疫情前的百亿营收规模,但净利润却相当“可怜”,疫情下大额亏损了三年,疫情后恢复了盈利,2024年还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2025年上半年却又出现了同比下跌,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毕竟营收仍然在增长,净利润却下跌如此之猛。
毛利率在疫情前接近10个百分点,疫情的首年跌至-17.5%,随后在2022年恢复至10个百分点以上,持续至2025年上半年,这三年半都在12%左右,比疫情前是要高2-3个百分点的。可以说,营收规模虽然没有恢复至当年的水平,但毛利率方面已经有所领先了。
疫情前和疫情下的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不及格,疫情后的销售净利率也是如此,但净资产收益率已经及格,甚至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都达到了优秀级的水平。产生这样的原因有点不好言说,那就是净资产大幅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分母小了,收益率计算的结果就高了。
两大业务的毛利率都在下跌,“旅游批发”业务的毛利率下跌较少,但其水平较下跌更大的“旅游零售”业务还是要低很多。
从其公布有毛利率的三大市场看,北京大区市场的毛利率有一定的提升,而华东大区和中原大区的毛利率大幅下跌,去年同期还基本接近的毛利率水平,已经按地区不同出现了分化。
疫情下的主营业务是亏损状态,这并不让人奇怪;2023年的主营业务仍是有所亏损的,只是已经快保本了。2024年的主营业务盈利空间为2.4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又萎缩了一些,主要是受毛利率下滑的影响,期间费用占营收比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其他收益方面,疫情下是净损失的状态,疫情后的情况就明显好转。不过其主要收益项是疫情下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又陆续收回来了,这样的净收益当然不可能具有持续性。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净额”在疫情下有两年表现不好,其他年份总体表现还不错。从疫情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下降至较低的水平,近两年略有增长,但仍然是较低的水平。
资产负债率在2021年末相当夸张,2025年上半年末为74.4%,仍然是偏高的水平。前几年“缩表”(总资产下降)的现象,在2024年末已经转换,2025年上半年末大幅增长,主要是业务往来上的欠款增长明显,这也是营收增长所带来的“扩表”。
主要增长的是合同负债和合同资产,主要是预收客户的款项和对要应支付给合作供应单位的款项,其余额明显增长,一般是后续期间营收增长的迹象,但收入能否真的增长,还需要后续期间结束后再观察。
为何疫情已经结束两年半了,众信旅游仍然只恢复了疫情前一半左右的营收规模呢?除了其疫情下的无奈“收缩”,需要慢慢恢复之外,是不是也有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呢?或许有吧。
声明:以上为个人分析,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欢迎关注看更多文章,如需解读个股财报,请留言注明股票简称或代码。
上一篇:国庆中秋假期 深圳文旅人气爆棚
下一篇:原创 我在济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