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的假期爬山是海阔天空,结果现实却是脚下发沉、腿腹发酸。有山东游客分享,泰山之旅的综合消费不算低:包含门票、索道、中转车及部分餐饮在内花了600多元,山顶床位价格接近500元,更意外的是还没开爬就遇上大雨,被迫体验了一场“雨中登山” 。钱花了,人累了,想看的风景藏在云雾里,这样的旅程到底值不值?
今年国庆,泰山人气持续高涨,10月1日至7日累计接待进山游客41.6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53.47%,单日客流接近峰值 。住宿预订十分紧张,山顶仅960个床位,不少游客提前多日都难订到合适的住宿,部分饭店推出的99元“假日坐席”(含休息位+泡面)都售出超2000单 。厕所前排队的队伍也不短,有游客调侃“排队时间堪比热门商品首发”。
网友的吐槽里藏着不少真实体验:平时缺乏锻炼的成年人,本以为能扛住登山强度,结果爬了四分之一就体力不支打道回府,后续腿疼两天“一觉醒来怀疑人生”;有“硬核叔叔”揣着救心丸、吃着泡面坚持登顶;也有游客选择坐缆车避开高峰,节省体力 。更有不少人是为了朋友圈的打卡照咬牙坚持,仿佛“不发图就对不起这趟旅程”。不过也有游客反馈,部分景区套餐未充分适配不同体力人群,且雨天虽有气象预警但现场引导仍显仓促,让人难免觉得“钱包和膝盖都在‘哭’” 。
其实,“打卡式旅游”如今渐渐变了味。原本是为了走进风景、放松身心,现在却像赶工交作业:查攻略、赶行程、拍照片,全程紧绷神经。假期本该是休息时光,反倒成了体能极限挑战,为了社交平台的点赞硬撑到底。难怪不少人总结:“挺住的不一定赢,懂得及时调整的才是赢家。”
为什么旅行一定要追高峰?景区的暖心举措其实不少:泰山实行限量错峰政策,开启65个检票闸机疏导客流,还备了3万件御寒服供游客租用,清运垃圾近300吨保障环境整洁 ,但集中出行仍难免降低体验。就像有人说的,“哪怕家里一碗热汤面,或许比雨中挤山路更踏实”。
说到最后,旅游从不是跟风逞强的考场,开心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有时候,用力爬完一座山,未必比得上在家舒服瘫三天——毕竟,假期的本质是休息,不是负重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