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历经万年雕琢,形成了溶洞深邃、暗河澄澈的独特景观。游客泛舟于如蓝宝石般透亮的水面上,拍摄层层叠叠的钙华池和精巧瀑布,眼前之景宛若奇幻大片照进现实。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该省已探明的喀斯特洞穴入口数量约达4.28万个,是中国岩溶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这些洞穴既是自然遗产,也是四季皆宜的栖身之所。其恒温凉爽的空气为观光探险提供了理想环境。
遵义双河洞经测绘确认全长437.1公里,是目前亚洲已探明的最大洞穴系统,已成为吸引户外探险者的重要目的地。为应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贵州十二背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推进旅游模式转型,着力发展探险旅游。在严格保护脆弱洞穴生态的前提下,拓展多元化旅游活动,旨在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及家庭客群。
沿蜿蜒小径深入,银河洞洞口处,一条由钢钎和脚踏组成的“飞拉达”线路清晰地镶嵌在岩壁间。抬头望去,游客们化身为“绝壁上的舞者”,正小心翼翼地移动。
来自重庆的游客李钰表示:“因为小朋友去年来过,她觉得很有挑战性,想再次来挑战。”今年她已携女儿再度前来,体验更高难度的路线。
为主动应对市场新需求。贵州十二背后有限公司总裁张益峰指出:“随着消费升级,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观光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游客,尤其是年轻一代出行的需求。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跳出旅游来做旅游’,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在此背景下,双河洞景区凭借洞穴“飞拉达”、百米垂降、悬崖咖啡等创新体验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张益峰介绍,这些项目的客群画像非常清晰,主要是寻求新奇刺激的18到30岁年轻人,以及注重寓教于乐、高质量陪伴的亲子家庭。
景区数据显示,创新体验项目的开发已初见成效。今年前八个月,景区游客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5%,累计突破62万人次大关,其中单日最高客流量达约1.5万人。
这一旅游趋势正借力社交媒体持续升温。位于贵州省清镇市麦格乡的石龙洞凭借其地下河的独特景致,在抖音、小红书上引发关注,当地人称其为“水溶洞界的天花板”。截至目前,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超过3000万,各种旅游攻略和美图还在不断涌现。
在近期发布的旅拍帖文下,一位游客留言道:“踏入洞穴的瞬间,仿佛与世隔绝,犹如置身另一重天地。”
据当地媒体报道,该溶洞群内拥有超过30级梯田状岩层、数十个钙华池以及大量精巧的瀑布群。游客可乘浆板蜿蜒于地下暗河,夏季还可体验洞穴潜水等项目。
在灯光映照下,莹澈的水池泛起翡翠般的光泽,将幽暗的洞穴化为璀璨奇景。
具有十年探洞经验的领队教练周潇指出:“该路线深受年轻群体欢迎,其吸引力主要来自两大要素——高质感的成片效果与探索未知的刺激体验。”
周潇回忆道,他在2021年初探石龙洞时便被其景致震撼。“就水洞景观而言,石龙洞的品质堪称世界级。其难度相对亲民,非常适合游客探索。”
据景区运营方介绍,除在陡坡处安装必要铆钉及设置安全绳外,洞内未增设任何额外设施,力求让游客体验洞穴近乎原始的自然形态。
但业内人士指出,洞穴旅游存在安全与环境双重风险。为缓解拥挤、保护脆弱岩层,石龙洞景区已实施限流及预约入园制度。
周潇表示:“目前多数洞穴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勘探过程对向导和队员都是极大考验。”他特别提醒,游客若不具备专业资质切勿挑战高难度洞穴,应当选择由持证向导带领的团队,才能获得更好的探险体验。
他补充道:“虽然探洞活动日益普及,贵州洞穴旅游持续走热,但目前行业仍面临两大短板:专业向导认证体系不完善与公众环保意识不足。我亲眼见过一些热门洞穴内的垃圾问题,因此正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推动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转型。”(作者 杨军 刘伯千 编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原文见10月7日中国日报旗舰版10版、国际版10版, 英文链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10/07/AP68e47457a31017a8053b6d0b.html
10月7日,《中国日报》国际版10版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