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刷到景德镇的消息,一会儿是鸡排哥的摊位前排着两三小时的长队,一会儿是年轻人跑去当景漂晒工作室。
我倒觉得,景德镇能火这么久,根本不是靠运气,而是实实在在抓准了年轻人的心,不是靠装出来的网红感,而是把老城里的烟火气,变成了让人愿意留下来的底气。
你们发现没?现在年轻人提漂,早不是只有北漂、沪漂那套卷到飞起的剧本了。我认识个95后姑娘,之前在上海做设计,天天加班改方案,后来跑到景德镇,花500块租了间30平米的老房子,改造成小陶瓷工作室。
白天捏泥巴、烧杯子,晚上去陶溪川的市集摆摊,游客能站在旁边看她做,喜欢就订一件,不用应付KPI,还能靠手艺攒口碑。
这其实就是现在很多景漂的状态,不是躺平,是把压力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景德镇也没让这些年轻人单打独斗,大学毕业生创业能拿5000元免息贷款,节假日游客能去机关食堂吃饭,政府大院还能免费停车;
在我看来,这才是老城该有的样子,不是把年轻人当游客,而是当一起过日子的人,给他们留够扎根的空间。
再说说最近爆火的鸡排哥,其实他火的点,根本不是网红光环,而是那股子普通人的实在劲儿。
他会跟排队的顾客贫嘴,你可以拒绝我,但别拒绝美味,也会因为鸡排没炸到位跟自己较劲,说不炸好就不原谅自己,甚至给学生便宜1块钱,这些小事,比任何营销都管用。
后来他火到抖音11天涨了74.5万粉,官媒都为他发声,连胳膊上的烫伤疤都成了话题,可最关键的是,景德镇没让他像早年的拉面哥那样,火了之后就被流量耗着。
文旅部门直接请他当文旅推介官,还专门成立鸡排哥专组,城管帮着维持秩序,协调景区附近的固定摊位,连摊位卫生都一并包了。
这要是换别的地方,可能就只想着蹭热度拍几条视频,可景德镇是真把这份泼天流量接住了,近4亿流量涌进来,景德镇烟火气冲上热榜,景德镇陶瓷搜索量涨了400%,国庆期间酒店入住量同比多30%,文旅预订也涨了10%。
很多人说鸡排哥是城市名片,其实倒不如说景德镇是把鸡排哥的实在,变成了自己的招牌,让来吃鸡排变成了来景德镇看看的由头,这可比硬推陶瓷文化管用多了。
而且景德镇能接住鸡排哥的流量,也不是第一次了,它这套造星的逻辑早练得很熟了。
就说现在火得一塌糊涂的陶溪川,谁能想到十几年前它还是个濒临破产的宇宙瓷厂?
当时厂区破破烂烂,周边全是污水横流的棚户区,账上就剩二十几万,不少人建议推平搞房地产,来钱快,可景德镇偏不,非要做文创街区。
现在去陶溪川,不光有1500多个摊位,还有陶艺体验课,游客能自己动手做个小杯子带走,不是光拍张照就走;后来还抓住直播风口,建了陶瓷直播基地,现在这儿卖的陶瓷占全国陶瓷电商交易的八成,一天交易额就有1145万,不是只做表面功夫,是把卖陶瓷变成了体验陶瓷生活。
后来成手串之都、陶博城免费送鸡缸杯,本质上都是一个路数,不硬蹭热度,而是把大众的情绪,跟自己的文化绑在一起。
2024年它全年接待6000万人次游客,跟张家界差不多,旅游收入753亿元,这哪是一阵风的网红?分明是把每一次热度,都变成了让大家记住的理由。
其实说到底,老城翻红从来不是靠装新、靠抄网红模板,而是靠懂人。
景德镇就是这样,它没把老瓷厂拆了盖高楼,而是改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文创街区;没把景漂当外人,而是给他们留够扎根的底气;没把鸡排哥的流量当一次性热度,而是变成了让更多人来看看的机会。
它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老城里的烟火气,只要用对了劲儿,就能变成年轻人愿意来、愿意留的新风景,这或许就是景德镇最该被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