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车轮碾过蜿蜒的山路,将北京的楼宇群甩成远方的剪影。驶向河北沽源的三个半小时里,秋意如潮水般漫过车窗——平原的稻浪泛金,燕山山脉的层林初染,直到“老掌沟”三字跃入视线,一片被自然之神精心调色的秘境豁然展开。
沟谷间的色彩交响
老掌沟之名,源于沟口一块形似巨足的褐岩,它如大地之印,烙印在海拔1400米的坝上高原。穿行于东沟入口,两公里长的白桦林隧道瞬间攫住视线:金叶翻飞如蝶,枝干银白似雪,晨光从叶隙洒落,将林间小径铺成流动的光斑地毯。向导笑指远处山脊:“看,那是自然的调色盘!”——墨绿的云杉沉静如哲人,橙黄的山杨热烈似火焰,灌木丛揉碎胭脂与赭石,连溪畔的野菊也缀满碎金。这一瞬,苏轼的“最是橙黄橘绿时”在此具象为一场视觉的狂想。
徒步深入峡谷,寂静被自然之声打破:黑河源头溪流泠泠,风过白桦林沙沙如私语,偶有鸟鸣刺破空气,旋即被山谷的回响温柔吞噬。登高俯瞰,18公里长的沟壑尽收眼底。谷底河流如银链,两侧山体垂直泼洒着松林的苍翠、桦木的灿金、杨树的绛红,仿佛巨匠以沟壑为画布,挥毫一幅流动的《秋山行旅图》。
徒步者的秋日诗行
午后抵达双窝铺,这里被徒步者誉为“秋日盛宴的餐桌”。落叶松林下,人们席地而坐,分享着面包与热茶。一位鬓角微霜的驴友掏出相机:“我连续十年来此,只为捕捉秋色最浓的刹那。”他的镜头里,一树红叶斜倚青岩,背景是辽远的湛蓝天空——这方寸之间,浓缩了老掌沟的永恒与瞬息。
沿着半截沟环线前行,挑战与惊喜并存。好汉坡的陡峭令人喘息,但登顶后的视野堪称神迹:层叠的山棱线上,红、黄、绿三色林带如波浪奔涌,与蒙古高原的苍茫草甸相接。地理课本中“过渡带”的冰冷概念,在此化作天地交融的暖意。行至三岔口,忽见几顶帐篷点缀林间。露营者笑邀我们尝新烤的土豆:“夜里的老掌沟更妙——银河垂落树梢,霜花吻上叶片。”此刻方懂,为何人说此地能“洗刷胸中污浊”,叫醒沉睡的五感。
秋韵长存心掌间
暮色浸染沟谷时,巨掌岩沉默地伫立在归途。抚过岩石粗粝的纹理,忽觉这“老掌”之名别有深意:它托起四季轮回,捧住山峦生灵,更将游人的惊叹与眷恋握进永恒的记忆。回望老掌沟,晚霞点燃了整片森林,金红交织的光在海浪般的林冠上跳跃,仿佛大自然在奏响告别的前奏。
归程的寂静中,那些色彩仍在视网膜上灼烧:白桦的银、云杉的墨、霜叶的血红......它们不再仅是视觉的馈赠,更化作心灵的拓片。老掌沟的秋,绝非浮光掠影的风景,而是一场让灵魂与大地共振的仪式——当城市在身后渐次亮起霓虹,我知道,那片山野的金色脉搏,已在我的血脉中永恒奔流。
附:老掌沟赏秋实用攻略
1. 最佳时节:9月底至10月中旬。
2. 交通路线:
自驾导航“沽源县老掌沟村”,北京出发约4.5小时;
- 经典徒步环线:老掌沟村→铅松沟→好汉坡→半截沟→三岔口→巨掌岩(全程约18km,爬升500米)。
3. 不可错过:
- 东沟白桦林隧道(上午9-11点光影绝美);
- 双窝铺落叶松林休憩区;
- 峡谷观景台全景。
4. 装备建议:防风外套(昼夜温差15℃+)、徒步鞋、高热量零食、防晒防虫用品。
临行前再望一眼山峦,金秋的魂魄已烙进心掌沟回。
文/摄影/ 翁晓勤 责任编辑/ 慕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