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2025年“皖美休闲旅游乡村” 遴选结果,湾沚区湾沚镇百花村入选公示名单。
基本情况
百花村位于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南部,区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下辖21个村民组,户籍人口3588人,常住人口2122人。近年来,该村以“游百花福地·寻三苏后裔”为发展定位,依托特色资源,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村落位于湾沚区全新打造的全市首条乡村旅游风情道——“芜”悠之路上,同时位于《芜湖市“十四五”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的“一环五线”中的“弋江风情线”,距3A级景区绿荣山庄仅4.5km,与周围村庄“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共同打造全域和美乡村建设格局。
产业强劲 三产融合
百花村以“百花农耕”为主导产业,形成教育研学、民宿康养、田园景观、运动赛事等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主导产业总产值突破1.05亿元,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150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村内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3家、合作社7家、家庭农场15家,并引进社会资本4.25亿元打造重点项目,如马鞍山山地自行车游客集散中心、八都苏冬笋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国防教育户外研学基地等。依托食用菌、香橙、栀子花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实现全链条转型升级。
资源丰富 发展旅游
百花村是苏氏后裔聚居地,传承北宋“三苏文化”,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八都苏古村落和苏氏宗祠,村内徽派建筑群、护村河、神墩遗址等历史遗存保存完好。
栀子花海:百花村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栀子花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村民抓住了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栀子花产业,湾沚镇建设了千亩栀子花海,现已成功打造花田露营、花海 凉亭、花海网红秋千、栀海相框、蝶舞栀香等网红打卡点。
八都苏古村落:据《八都苏氏宗谱》载,该村苏氏系苏辙的后裔。明洪 武三年,苏第三十六代孙苏名孙负母携弟逃难至宛陵九连山 一带,无意间发现九连山共由九节山峰组成,蜿蜒如龙,不 仅林壑幽美,且地势隐秘,更有龙脉之像,遂在此安定下来, 开山平地,围水造田,从此就有了一座绵延 600多年历史的 古村落--八都苏。其苏姓之名乃北宋苏洵、苏辙后裔,即苏明孙、苏明世兄弟于明初为避洪金战乱,继续东行,洪武三年,苏明孙补 居宣城北八都乡,即今日八都苏村。古村落选址在荷花地,四面环水,呈方形,有一条1000多米长护村河环绕。坐落 于过龙山、捉马山怀抱,东连竹山,南依琅山,四面环抱,处于百花三元冲之中。村中原都是排列有序的徽派建筑,粉 墙黛瓦,古色古香。村内“官道”由青石板铺就,今仍可见。
苏氏宗祠:原苏氏宗祠是三进深的青砖瓦屋,中进还有戏台。抗日战争时期,前两进被日本鬼子彻底烧毁,后进也破坏严重。抗战胜利后,原祠堂后进翻盖重建。2010年,族人积极努力,得到了文物部门大力支持,自己又集资了十几万元,将宗祠修缮一新。
山地自行车专业赛道:八都苏专业赛道串联着湾沚镇山地自行车运动公园、马鞍山山脉、皖舒桐果园、脚脉山、过龙山茶园、杨梅园等山脉和生态农业园区,骑游路线则穿行过花冲、八都苏城墩等文化地标,让参赛者既能体验山地骑行的竞技魅力,又可感受“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情境。
神墩遗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神墩遗址,遗址位于百花八都苏古村落的西南方200-300米处。遗址形态为典型的合墩型,面积约3000平方米,发掘出春秋时代印纹陶片、原始青瓷碗 残底,残片具有东周特点,神墩周围大部分为水包围,通过南边有一处通道与外界相连。近年来,通过百花村三元小流域项目,实施清淤疏浚、生态护坡和绿化提升,不仅恢复了古时“半岛环水”的历史风貌,还新建了仿古吊桥,游客可沿亲水步道环墩游览,感受“水绕遗址、一步千年”的时空交错。
百花村皖舒桐:皖舒桐种植基地占地面积400多亩,主要生产蓝莓、桃 子等水果,该基地远离工业生产区、依山傍水、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土质肥沃。先天条件很好,皖舒桐一方面秉承绿 色生态健康的发展理念,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发展高产、高效、无污染、绿色果品种植产业,让大家吃的放心;另一方面把果园品牌做大做强,通过入驻各大商超,线上销售等方式形成完整的供给链,辐射至江浙沪地区。
千亩桂花园:2010年,百花行政村通过引进外资,打造了以桂花为主 题的苗木花卉基地。经过多年发展,这里已形成占地1200余亩的桂花生态园,主要种植丹桂、金桂、银桂和四季桂等 品种。步入八都苏村,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的桂花树绵延不绝,直至与宣州市花冲村相连,形成壮观的桂花林海。每到金秋时节,桂花竞相绽放,馥郁的芬芳弥漫整个村落,令人心旷 神怡如今,这片桂花园不仅是生态产业的示范基地,更成为 游客赏桂、品香的绝佳去处。
底蕴深厚 传承文脉
三苏文化:三苏文化是八都苏村(苏大村)的核心文化标志,源自我国北宋时期的三位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他们齐名于世,合称“三苏”,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八都苏村作为苏氏后裔的聚居地,不仅承载了三苏家族悠久的历史传承,还成为保护和传承三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基地。
茶文化:百花村依托村内千亩茶园产业优势,村民以种茶、喝茶、谈茶、卖茶为生,“茶场”几代“茶人”的不懈坚守,赋予了此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同时与周边千亩樱花园形成联动趋势,开发“茶+樱花”“茶+文化”“茶+活动”等主题项目,深耕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联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开展采茶研学活动,双方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学生们在万亩茶园中开启“第二课堂”。
民俗文化:苏氏马灯入选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原苏氏先祖(苏东坡)所创,至今已有三十六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已被列为芜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和艺术魅力。八都苏马灯之所以被称为子孙灯,是因其与众不同之处:一是苏氏马灯是从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如同苏氏子孙代代相传一样;二是苏氏马灯代表着普通百姓减灾祈福的愿望,人们请马灯串香火,为自己带来平安;三是八都苏马灯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四是有头灯无尾灯,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五是苏氏马灯的高脚灯与众不同,是自制的上下口小、中间肚大的大角灯;六是一马配一夫一灯,马夫主要是打彩旗,照顾神角的生活,因为神角不能说话、不能自己添饭夹菜,这都需要不是角色的马夫沟通照顾。
红色文化:将军墩是解放战争重要革命遗址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军事重地;周边建设有国防教育基地,为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历史上出现了苏振球——苏氏后人不做亡国奴英雄人物。
禅学文化:悬月禅寺,原名悬月庵,为朱元璋曾经为了躲避陈友谅部的追杀,脱险后进庵乞食求宿,深夜脱险顿觉心安,脱口而出悬月庵;柏华寺(又名百花寺):始建为柏华庵,据说有 600 多年历史,解放初期用作学校,为三元中心小学前身;还建有花冲观音庵。
游百花福地·寻三苏后裔
湾沚镇百花村采取“党建引领、农民主体、社企共建、促进共富”的基本原则,坚持以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培育文明乡风为重点,以人才引进为重点,把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皖美休闲旅游乡村”作为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打造乡村旅游新样板。同时利用山势、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山地自行车赛事,将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突出文化休闲、运动康养、特色民宿、乡村旅游功能,将百花村打造成为三苏文化传承展示休闲旅游目的地、长三角自行车越野赛事承接基地,最终实现“三苏福地·灵秀百花”的美好愿景。
此次入选,标志着其从“生态美”到“产业兴”的跨越式发展,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了“农文旅体融合”的鲜活样本。未来,这里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文化休闲、运动康养和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书写皖美休闲旅游乡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