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冯沛然 见习记者 王浩
去哪玩?玩什么?是当下国庆假期许多人萦绕心头的难题。大众景区的人山人海已让许多游客厌倦了“扎人堆”的堵感。在此背景下,国内旅游市场“反向目的地”崛起趋势显著,小众景点“破圈”成为新潮流。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旅游平台从业人员及专家学者,解析小众景点的“破圈密码”。
“从2023年开始,小众景点‘出圈’趋势愈发明显,核心是内容种草与产品配套的双重驱动。”携程集团区域政务总经理孙为立在采访中,这样描述旅游市场“反向目的地”崛起的根本原因。
孙为立透露,根据携程平台大数据显示,随着旅游消费观念迭代,曾经的小众景点正逐渐摆脱“小众”标签,其搜索量、预订量增幅普遍达到传统热门景点的4-10倍。
孙为立称,在携程平台上,近三年国内小众景点关键指标呈爆发式增长:2025年端午假期,山东青州搜索量同比暴涨200%;同年暑期,青岛邮电博物馆搜索量较去年翻倍,穿堂古村民宿也从“即到即住”变为“需提前预订”。
目前,越来越多游客跳出“打卡热门景区”模式,转向差异化小众选择。
孙为立介绍,当前“破圈”的小众景点,国内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华东地区,如四川七藏沟、云南雨崩村、西北荷兰山岩画、华东南浔古镇与云和梯田;国外则以希腊克里特岛、意大利多米蒂山区为代表。
“这些景点的共性十分显著。”孙为立分析,它们或拥有独特自然景观,或具备深厚文化底蕴,且商业化程度低;而其火爆的关键,正是在于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沉浸式体验,满足情绪价值。
社交媒体的发达是否也同样是小众景点“破圈”的一大法宝?孙为立认为,如今旅游已从“打卡式”转向“社交传播式”,游客不仅是“看风景”,更会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分享自身旅游体验——例如甘肃天水麻辣烫,便因一条日常视频快速聚集了人气。
如何为小众景区的走红“解密”?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副教授孙竞认为,所谓的大众景区与小众景区,其本质都是为游客提供一种稀缺的文化或景观资源,以满足内心放松、猎奇或求知的情感需要。
“但本质一样,不代表体验和形式是一致的。”孙竞表示,小众景区的火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大众景区在集中放假时往往会造成大量人群涌入,导致游客“看的不是景,而是人”,对于更多要求品质的游客,自然会转向小众景区的探索。
此外,孙竞特别提到,网络发达及私家车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人们认识、了解、抵达小众景区的难度: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很多家庭依托交通工具,可迅速到达目的地;外加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发达,推动了信息平衡,使得小众景区也可以更加快捷地抵达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