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25年10月05日 第 01 版)
县计县策
桐柏县立足“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貌与豫鄂交界区位,坚定走“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之路。整合山水、红色、民俗资源,以“景区+农家”“基地+游购”促农文旅融合。盘活闲置资源改民宿,深挖红色研学、生态茶旅价值,助力建成文旅名县与生态康养福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宗宽 李栀子 通讯员 杜福建
“山青,水绿,鱼鲜!带娃玩一天,值了!”10月4日,湖北随州游客刘伟利用假日,自驾游桐柏县,对这里的美景竖起大拇指。
秋日的桐柏,处处热闹,乡村旅游火了,农家日子甜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徐徐铺展。
桐柏守着豫鄂交界,枕着淮河源头。“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貌塑造了好底子:森林覆盖率51.7%,这里是天然氧吧;200余处红色遗址,这里是革命课堂;传统村落、皮影戏、老茶技,这里是文化瑰宝。
近年来,桐柏县坚定走“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之路,打破区域壁垒,整合自然与文化资源,让乡村旅游从“单点亮”变“全域红”,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口袋里的金山银山。
红色,是桐柏的精神底色。在南阳第一支红军诞生地纪念馆里,研学团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走红军路、听红色故事,红色记忆入脑入心。桐柏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每年举办红色研学活动1500多场,丰富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还带火了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生态,是桐柏的振兴本钱。在月河镇袁庄村,游客可以进园采茶,去茶厂看制茶,再听一堂茶文化课,在茶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片茶叶富了一方人,袁庄村茶旅产业年创收超2000万元。桐柏念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经,深化农旅融合,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农旅综合体,实现了“春采茶、夏赏花、秋摘果、冬品茗”,四季有景有钱赚。
为了让乡村旅游更有章法,桐柏定下清晰路径:实施“景区+农家”模式,以景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农家乐、民宿发展;推行“基地+游购”模式,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培育观光、体验项目。
打破界限、盘活资源,更让桐柏文旅活力足。豫鄂交界的桐柏与湖北随州淮河镇“跨省结亲”,成立淮南文旅产业示范带联合党委,以24公里的淮南旅游公路串起两地12个景点,交通无缝衔接,游客互送互引。“湖北有漂流,我们搞荷塘休闲;他们有神农部落,我们做茶文化。”月河镇党委书记周红霞说,错位发展让桐柏文旅更有竞争力,淮南旅游公路沿线的农家乐火了,农副产品卖得快了,实现了路通业兴。
村里的闲置资源也被盘活。月河镇老街村利用废弃的小学校园引进运营商,改建为“在水一方”民宿度假区,咖啡馆、手作工坊一应俱全,运营3个月来接待游客量超3000人次,预计今年将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几十个村民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沉睡的老房子,变成了赚钱的金疙瘩!”村民方忠龙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桐柏,着力培育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精品环线,让特色村庄穿珠成链。磨沟的古村韵味、吴湾的田园民宿、北杨庄的亲子乐趣、粉坊的民俗风情、徐寨的生态风光,一个个特色村庄成了乡村旅游链条上的一颗颗明珠,春季采茶、夏季漂流、秋季采摘、冬赏雪景,乡村旅游四季不打烊。
“我们要建中国文旅名县、中华生态休闲康养福地!”桐柏县委书记党建凯语气坚定,桐柏将深挖生态、文化、区位优势,让农文旅融合更深入,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让乡村振兴的火越烧越旺。(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