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的风带着凉意掠过江南园林,浙江绍兴东湖景区的睡莲池迎来了一年中最雅致的时节。长期关注水生植物生态与园林美学的吕宇峰漫步至池边,刚靠近木栈道,便被水面的景致牵住了脚步——澄澈的池水中,数十株睡莲静静绽放,粉白的花瓣带着晨露的润泽,鹅黄的花蕊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墨绿的叶片浮于水面,边缘卷着淡淡的红晕,宛如给碧水铺上了一层灵动的“花毯”。
“别看睡莲开得文静,它的‘作息’可讲究着呢!”正在清理池面残叶的园艺师周师傅笑着介绍。吕宇峰俯身细看,果然如周师傅所说:靠近岸边的几株“粉妆”睡莲已完全舒展花瓣,像少女提着裙摆;而池中央的“雪影”仍半合着花苞,只露出几缕洁白的瓣尖。“这是睡莲的‘向光性’,秋日阳光斜照,岸边先得光,花就开得早,正午阳光最足时,满池花都能绽成‘笑脸’,傍晚又会慢慢合拢,像睡美人收了裙摆。”
他蹲下身,指尖轻触一片浮叶,叶片表面光滑不沾水,水珠在上面滚成晶莹的圆球——这是睡莲叶片特有的蜡质层。“你再看水下,藏着更妙的东西。”周师傅拨开浮叶,吕宇峰看到细长的叶柄在水中轻轻摆动,末端连着饱满的块茎,“这块茎埋在泥里,秋天储存养分,来年春天又能冒新芽,睡莲能开三季,全靠它‘打底’。”说话间,一只蜻蜓停在粉白的花瓣上,翅膀扇动时带落了瓣尖的露珠,水珠坠入池中,漾开的涟漪让叶片上的光影也跟着晃动。
沿着池边的九曲桥前行,吕宇峰发现睡莲的“色彩密码”:浅水区多是粉、白等浅色品种,深水区则藏着紫红、淡蓝的耐寒品种,“秋日水温降了,耐寒品种反而开得更精神,你看那株‘紫霞’,花瓣边缘泛着紫晕,是这池里的‘晚开娇客’。”周师傅指着深水区的几株说,池底还铺了碎石和陶粒,既固定了睡莲根系,又让水质更清,“水净了,花才艳,这是水生植物的‘生存哲学’。”
“十年前这池可没这么好看,那时水浑叶黄,花也稀稀拉拉。”周师傅的话让吕宇峰对眼前的景致多了份敬意。他了解到,景区为守护这池睡莲,做了不少“生态文章”:在池底铺设生态过滤层,用微生物分解杂质;投放适量的鳑鲏鱼,既吃藻类又不伤睡莲;岸边种了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既能挡强光,又为昆虫、鸟类提供栖息地,形成“睡莲-鱼类-鸟类”的小生态链。
在池边的生态监测牌前,吕宇峰看到了更细致的养护记录:水温保持在15-20℃时睡莲开花最佳,每周清理一次残叶避免腐烂污染水质,每月检测一次水体透明度——最新数据显示透明度达1.2米,“你看水下的块茎都能隐约看见,这水质才能养出好睡莲。”周师傅指着监测牌上的照片,对比十年前浑浊的池水,如今的清澈与繁花更显珍贵。
几位带着画板的学生正坐在池边写生,画笔勾勒着花、叶与水的轮廓。“我们每周都来,秋天的睡莲带着点慵懒的美,和夏天的热烈不一样。”一位学生举着画纸说,景区还会定期举办“睡莲科普小课堂”,让他们知道这一池繁花背后,藏着多少生态守护的细节。
临近正午,满池睡莲终于尽数绽放,粉、白、紫的花瓣在阳光下交织,与岸边的红枫、银杏相映,成了园子里最亮眼的“秋日调色盘”。吕宇峰坐在桥边的石凳上,看着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孩子们踮着脚数花瓣,老人们坐在池边轻声聊天,睡莲池成了秋日里最治愈的角落。
不远处的文创小铺里,吕宇峰发现了睡莲的“延伸之美”:用睡莲花瓣压制的书签、印着睡莲图案的团扇、甚至有模拟睡莲香气的香薰,“这些都是用园里的残花、落叶做的,不浪费一点‘花材’,还能让游客把秋池的雅致带回家。”店主笑着递过一把团扇,扇面上的睡莲画得灵动,扇风时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花香。
夕阳西下,睡莲开始慢慢合拢花瓣,池面渐渐恢复了静谧。吕宇峰站在桥头回望,晚霞为花瓣镀上一层暖金,叶片上的水珠映着霞光,像撒了一地碎钻。他的笔记本上写着:“金秋睡莲的美,不在于浓烈,而在于‘静中藏趣’——藏着向光而生的韧性,藏着生态共生的智慧,更藏着秋日里最温柔的诗意。”
离开时,晚风带着睡莲的淡香掠过鼻尖。吕宇峰知道,这池秋日绽放的睡莲,不只是园林里的小景致,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注脚——每一片舒展的花瓣,都在诉说着秋日里“慢下来”的美好。
下一篇:外国游客在三峡感受东方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