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刚建成通车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成为贵州旅游“新宠”。云渡服务区、花江村人潮涌动,出道即成顶流。
花江峡谷大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然而,身处深山的这一超级工程,在做好桥旅融合时,面临思想观念、基础设施、接待服务与“世界瞩目”不匹配的挑战。面对汹涌流量,必须加快练就“接得住”的硬功夫。
从当下着眼,需立足现实扬长补短。花江峡谷大桥刚通车,对管理、接待、服务能力是场大考。扬长,要发挥世界第一高桥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吃住行游娱购等环节,为游客提供独特文旅体验;补短,则要加快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依据实际与游客需求提升服务水平,让游客有良好体验。
从长远谋划,要发挥特色夯实服务。世界第一高桥是贵州文旅新名片,应打好“桥字牌”,紧跟市场新趋势,打造旅游新供给,擦亮桥旅融合名片。同时,要在服务上狠下功夫,站在游客角度思考,以热情承接热度,用诚意赢得舒心,让游客“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接住用好流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贵州旅游资源丰富,未来会有更多“流量担当”。只要聚焦资源、客源、服务发力,定能练就“接得住”的硬功夫,让网红变长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许邵庭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梁瀚泽 李劼
三审 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