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站
是贵州南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站”
顺着飞驰的高铁列车
最快3小时到达广州
70分钟到达贵阳
其附近的从江县和黎平县
地处贵州省东南部
分布着很多保留浓郁少数民族风情的
苗寨和侗寨
一条高铁
拉近了时空的距离
也将苗乡、侗寨的古老回响
与粤港澳地区的现代脉搏紧密相连
侗歌声声促振兴
距离从江站7公里的肇兴侗寨,享有“全国侗乡第一寨”的美誉。这里的千年侗族大歌闻名遐迩,古老的木质鼓楼巍然矗立,精美的民族蜡染和悠扬的侗族琵琶演奏吸引了众多前来观光的游客。
每当夜幕降临,肇兴侗寨景区宛如一颗金色琥珀,散发出温暖柔和的光芒。义团鼓楼前,观众座无虚席,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陆艳玉带着村民唱响侗族大歌,歌声婉转悠扬,如阵阵蝉鸣。
2018年,肇兴作为央视春晚的分会场,以侗乡鼓楼的舞台背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对千年古镇的追寻。3年前,陆艳玉借助村级平台成立表演队,队员白天经商务农,晚上参加演出。
“我们去年的演出收入有101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50万元!”陆艳玉满怀信心地说。她们这支表演队,已成为当地“以歌促旅”的鲜活样本。
陆艳玉在侗寨景区内经营了一家侗族文化体验馆,为到店游客演示中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一的蜡染技艺,让游客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根据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介绍,全村共有1273户、5261人,目前在外务工的仅有500多人。截至2025年10月,村里已培育出64家传统手工艺企业。街上的民宿及餐馆从十年前的四五家扩张到现在的超300余家,全村人均旅游年收入逾4万余元。
据统计,肇兴侗寨景区今年1至8月份共接待游客9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85%;旅游综合收入9.43亿元,同比增长49.9%。
陆卫敏指着寨中层高不一、造型各异的5座鼓楼介绍,鼓楼居于侗寨中心,民居逐次向外展开,一圈圈围着鼓楼,也象征着侗族村民凝心聚力,团结一致。
“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肇兴侗寨傍水而居,岜沙苗寨依山而建。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城南7.5公里处,是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之一。
晨光微曦,薄雾从月亮山麓的深谷中一丝丝地抽离,缠绕在吊脚楼腰上,再逐渐漫上苍翠的山林。岜沙苗寨的村民滚水格凝视着那棵出生时父母为他栽种的生命树,树干笔直挺拔,至今已有38圈年轮。
寨门传来低沉浑厚的牛角号声,那是岜沙人为迎接游客举行的仪式。蓄起发髻的岜沙汉子们整齐列队,身着土法染制、泛着紫光的民族服装,肩扛火药枪,以最高礼遇迎接游客。
妇女们踏着芦笙的节奏翩跹起舞,百褶裙摆漾起欢快的涟漪。
作为寨里的第一位高中生,滚水格曾阔别家乡南下务工,2008年加入村里的民俗表演队。收益最好的时候,他接连表演过两场,当月拿到了2000元的表演费。4年后,经从江县文旅局培养,滚水格成为本村唯一的讲解员。
2014年底,贵广高铁敲开了这个古老苗寨的大门,拉近了其与外界的距离——从江站到寨门仅需半个多小时车程。2015年春节,滚水格带着妻儿坐上高铁,想去看看外面的人如何过年。
高铁列车上现代感十足的设备、贵阳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以及随处可见的年货,让滚水格4岁的儿子滚浩目不暇接,不停地东张西望。他们一家人第一次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春节如此热闹。
从那年起,寨中的好山好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引来了游客数量的井喷式增长。最热闹的一天,滚水格接待了9个旅游团。寨里的预约表演很快优化为每天至少两场的定时演出。去年底,滚水格成为景区公司的运营管理部副部长,月薪超7000元。
75岁的“寨老”滚拉旺,操着一口略带京味的普通话与广东游客聊天。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村支书,在1972年底加入到铁道兵队伍,成为全村第一个走出大山、到过北京的青年。他曾随部队在北京、河北、天津等多地修建铁路。如今,他微笑捋髯、扛枪的形象成为家乡岜沙苗寨的代表。
非遗瑰宝的创新传承
因传统文化爱上岜沙苗寨的柴苏鑫,用镜头记录下当地的日常,制作并发布的短视频“圈粉”60余万,网友评论:“返璞归真太治愈!”
柴苏鑫是苗绣非遗文化传承融入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得益于江南大学定点帮扶从江县推进振兴民族文化的项目,“云上月亮山”非遗工坊及绣娘培训基地去年正式落户岜沙,柴苏鑫成为其中的管理人员之一。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岁的苗绣非遗传承人滚叶道平日里协助柴苏鑫打理民宿,组织培训,偶尔还会进校园教公益少儿刺绣班的孩子们绣纹样,在孩子们心中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岜沙苗寨有苗绣,肇兴侗寨有侗族琵琶。2006年,侗族琵琶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肇兴侗寨的陆东辉,不仅喜欢琵琶弹唱,还擅长琵琶制作。
他在毗邻贵广高铁的坝塘村开起了工坊,并对传统琵琶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良。在得知一些学校开设非遗课堂需要琵琶时,他爽快赠予。
平日里,陆东辉时常带上心爱的琵琶,坐上高铁前往广州、深圳等地表演,也曾在榕江“村超”的开幕式上一展侗家音乐的风采。他把侗族琵琶这一民间群众自娱自乐的乐器,带上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看到听到。
如今,侗族大歌走向了世界舞台,鼓楼建筑融入了现代化设计理念,蜡染与苗绣技艺正通过时尚潮流焕发新生。村里承载着悠悠岁月的古建和非遗,也早已突破地理与民族的边界,因为高铁的到来而熠熠生辉。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四川记者站(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