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你体验“窝囊旅游”了吗?
玩减速版蹦极,坐电梯爬山,在水深不足1米的河里躺平漂流……窝囊旅游三件套——窝囊蹦极、窝囊爬山、窝囊漂流,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2025年以来,人们不再进行“特种兵式旅游”,反而放慢节奏,窝囊旅游蔚然成风。数据显示,8月以来,“窝囊漂流”搜索量环比增长135%,“窝囊蹦极”搜索量环比增长65%,“窝囊爬山”搜索量环比增长84%。窝囊旅游怎么就火了?
视频来源:宝泉崖天下
强烈的反差感。印象中的蹦极,是从高空中纵身一跃,体验失重的瞬间快感;漂流,则是与急流搏斗,每一个转弯都伴随着心跳加速……现在,热门的旅游玩法来了个180度转变,拒绝没苦硬吃,不必非得挑战极限,窝囊旅游的含金量正在上升。
有景区推出的减速版蹦极,缓缓下落的蹦极被网友戏称“好窝囊但好喜欢”,游客数量直接翻了五六倍。还有“无痛爬山”,坐电梯登上山顶只需20分钟。网友表示:“沿途风景一处不落,爬后综合征一个没有,窝囊点怎么了,能到山顶就行。”
窝囊,这个曾经的贬义词,在这一届年轻人这儿已经转化了色彩,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
游客在景区体验“窝囊漂”。图源:新华社
又怂又爽的新鲜感。窝囊旅游之所以能火,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精准拿捏了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心态。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也更加注重自我、独立和个性。与其在相似的景点,跟“我在XXX很想你”合影,不如拒绝经典路线,用自己的眼睛脚步,发现触达不一样的风景。
就拿窝囊旅游来说,玩的人不怕承认自己“菜”,但也不拒绝尝试。于是,在刺激、挑战和窝囊之间,他们选择了“重在参与,舒服就行,姿势要帅”。
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松弛感。以往谈及旅游,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累。起早贪黑赶行程,拍照打卡,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全程下来可谓身心俱疲。若以休闲放松的标准衡量,窝囊旅游怎么舒服怎么来,反倒更契合休息放松的本意。
躺平式漂流主打一个松弛,青山绿水间,整个人呈大字形浮在水面上,大脑放空,享受着水流的轻柔抚慰。网友打趣“看起来更像是放生”,令人忍俊不禁。
旅行,不必是一次体力消耗战,与其在有限的假期里像上班一样继续拼命打卡,不如暂时彻底躺平,给身心一个喘息的机会。而这,与人们“反卷”的生活态度高度契合。
游客坐着电梯登上山顶。图源:央视新闻
无论窝囊旅游还是这两年兴起的摆烂旅游,自然是夸张和戏谑的说法。
更准确的表述,或许是“想游就游,想躺就躺,走走停停,高兴就行”。旅游不再是追逐景点、走马观花,也不是跟随他人的朋友圈、攻略亦步亦趋。有人专门去冷门城市,有人刻意不做规划,走到哪儿算哪儿,有人干脆找个舒适的酒店躺几天,出不出门看心情……
这也折射出文旅市场的变化——又菜又爱玩,菜不是问题,玩才是关键。读懂年轻人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更加注重多元体验,才能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为文旅创新打开更多可能。
读懂体验。从“看风景”到“买心情”,谁抓住了情绪,谁就握住了流量密码。过去,人们眼中的景区,或是独特的自然景观,或是厚重的历史遗存;如今,人们心中的“5A景区”,可以是坐上高铁去看一次“苏超”,也可以是去一趟胖东来,感受极致的购物体验。其中的奥义在于,通过景观或者说是旅游场景,塑造了一种氛围感、一种美好的体验。
读懂传播。我们还会发现,文旅正在与社交媒体深度绑定。激发游客出行意愿的触点越来越小,一顿美食、一场演唱会、一场球赛、一座博物馆,都能促成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美图+短视频+玩梗”,社交媒体的种草式传播也给窝囊旅游提供了走红的土壤。一家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62%的年轻人将“能出片”列为体验选择的首要标准,当社交与自我呈现的价值凸显,“又菜又爱玩的勇敢”也可以成为炫耀的资本。
文旅是一篇关于人的文章,谁能抓住游客的心,谁就赢了。窝囊旅游走红带来启示:放松、悦己、反差,消费趋势永远在变,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不断上新,才能热度不减。
总策划:郭岩松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王俊伟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于晴
责任编辑:杨琨
下一篇:九个问答,守护你我双节安全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