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新闻,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某种冷冰冰的失望——前有山东大学为留学生配学伴的争议,今有重庆理工大学把男留学生临时安置到女生宿舍——两件事连在一起看,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高校“国际化”背后的病灶。校方说什么“楼层分隔”“只是临时一晚”。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一句“临时”,像把一层厚厚的灰擦在问题上,让所有的不安、恐惧和不平等都显得理所当然。
我想直说一句:大清已经灭亡113年,别再跪着办教育。
01|中国的“礼”,不是卑躬
我能理解接待外国学子的热情,也认同校园应该有全球视野。但问题从来不是“接待”,而是接待的方式。把外宾安置在女生宿舍、以“临时”为挡箭牌,然后再用“国际形象”给解释外衣——这不是礼遇,这是把自家学生当成了替代品。照顾来客没错,但不该以牺牲在校生的安全、尊严为代价。一个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守好自己人的底线,而不是用对外的谄媚掩饰对内的冷漠。
孔孟之道讲“礼”,讲的从来不是卑躬屈膝。尊重他国来客,应当是相互的;但尊重本国学生,更是一套基本的规则。真正的礼貌是建立在公平之上,而不是以“优待别人”来证明自己多慷慨。高校若只会在镜头前献礼,而在日常管理里区分优待等级,那这种“国际化”不过是面子工程,是用卑躬换来的短期光鲜。
02|国际化不是政绩游戏
许多高校把国际学生数量、外文论文、外教比例当成政绩指标,追求指标的速度超过了规则的建设。真正的国际化,不是把外面的人塞进你设计好的光鲜画面里,而是能不能把规则统一起来:住宿、安全、申诉、学术纪律——这些对所有学生应当一视同仁。没有公平的制度,再多的外籍面孔也只是装饰。
我去过外国,也见过中国学生在外面遭遇的不公:学费贵、求职受限、签证桎梏、身份歧视……这些是真实存在的壁垒。既然我们的学生在外面不总能被优待,我们也更没有理由在国内把优待只留给外人。教育不是施舍,也不是交易。用“优待”换取国际生源,用“差别”对待本国学生,这种逻辑最终伤害的,是国家对自己年轻一代的承诺。
03|从“跪化”回归规则化
有人把争议压缩成“只是一晚的安排”,但安全感不能按小时计价。学生的恐惧、家长的焦虑、夜间洗手间门口的那一刻犹豫——这些不是抽象的情绪,而是校园治理是否到位的直接指标。学校若把“省事”“应付”放在首位,就会放弃最基本的职业良知。治理不是应急,而是制度化——有预案、有替代、有告知、有问责。
我并不反对开放;我反对无规则的开放。给出几条可行的路线:
统一住宿标准:本国生与外国生在基本住宿条件上应有可比性,特殊补贴应公开理由与流程;
临时安置必须事前告知并征求意见:凡涉及改动女生生活空间的临时方案,应提前通报并提供可选方案;
应急资源优先外部化:无法满足内部调配时,优先协调宾馆、教工宿舍等外部资源,绝不以牺牲学生安全为代价;
透明公示与问责机制:每一次让学生权益受损的决策,都应有公开的责任认定和改进报告。
04|写在最后
我们可以好礼,可以好客,但教育不能屈尊。真正的强国教育,不在于脸面上多几个外国面孔,而在于:面对任何一个学生,我们的规则都能说得清、做得到。这就是尊重,也是自信。别把“国际化”搞成对外的献殷勤而对内的退让。别再跪着办教育,站直了,大学要有骨气,要有规则,要有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这是最基本的现代化。
大清已经灭亡了113年,我们不必在学堂里再学“跪下求取认可”的旧戏码。